黄金赌城

安徽: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

2018年05月23日 09:04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40年改革获得感】安徽: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

  文化设施“建起来”、文化资源“转起来”、文化食粮“种下去”,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获益。

  5月20日,来安县大英镇居民李祖友午休后,像往常一样来到镇综合文化站,和老棋友摆开棋局,在“楚河汉界”里“厮杀”。在宽敞的文体室里,乒乓球台前的老球友在切磋球技,一侧的几位老阿姨一起操练柔力球。崭新的大英镇综合文化站建立起来后,乡亲们农闲时都爱到文化站看书、下棋、排练、打球。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生活过得更滋润。

  文化设施“建起来”,守住基层阵地

  “我们镇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建有文化站,那时只有三间破旧的小瓦房和一些简单的乐器,有时候排一场戏,演员还要从自家带乐器。 ”1948年出生的文化站老站长章思林回忆说,改革开放以后,大英镇的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大幅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大英镇率先成立皖东第一家乡镇文化中心,先后建起了影剧院、文化楼、灯光球场、小型农民公园,创办了民营戏剧团、皖东农民歌舞团、科普学校、艺术培训班,组建了两支电影队,还成立了篮球协会、象棋协会、武术协会、戏曲协会等,“当时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英镇文化中心因种种原因,遇到设施老旧、人才流失等困难。

  文化民生工程和文化设施是扎根在农村的文化阵地。 2012年,来安县投入了80多万元,按照省一级站的标准扩建了综合文化站,建成后的大英镇综合文化站占地2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50多平方米,新设了来安县图书馆大英分馆,新建了8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和一座标准塑胶篮球场,并设立了省级非遗秧歌灯陈列室,收藏了各种与秧歌灯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和戏服、行头等。

  如今,大英镇综合文化站正在成为当地农民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场所、求艺的乐园、求富的平台,这成为近年来我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努力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缩影。针对村级文化设施不足、资源分散、活动组织难等问题,2013年初,我省文化部门提出从村级入手,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民文化乐园1500多个,文化乐园已成为农民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农民群众建在家门口,用得上、玩得转、喜欢去的快乐家园。

  文化资源“转起来”,保持乡村活力

  大英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又挂牌“来安县图书馆大英分馆”。翻开一册册图书的扉页,总能看到“来安县图书馆藏书”的印章。在图书馆总分馆制架构下,来安县图书馆和县内农家书屋的藏书实现了定期交流,从而改变了基层图书馆或农家书屋藏书少、利用率低的状况。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起来”更要“转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县域公共图书总分馆制,开展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同时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上实时监测平台建设,对博物馆免费开放、“送戏进万村”、文化市场执法等活动进行网上实时监测。

  “只有守住文化阵地,才能开展活动;有了常态化活动,才有生命力,群众才能认可你。自从建起活动室,我们排练节目再也不愁没有场地了,越来越多的乡亲在农闲时节前来观看秧歌灯、学唱秧歌灯。 ”章思林说。 1983年,章思林参加全省统考,录用为乡镇文化站干部,在文化站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目前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秧歌灯的传承人。

  几十年来,章思林对文化的热情不减,如今他又是管理非遗陈列室,又是带领徒弟学唱秧歌灯,这些都是“义务劳动”。 公共文化设施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而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到人。为将文化民生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我省在省市县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纳入干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去年,省文化厅在全省选择1500个行政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试点村招募1名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负责管理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并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补贴。

  文化食粮“种下去”,增强“造血”能力

  近年来,随着一项项文化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农家书屋”工程为每村建起农民身边的图书馆,“送戏进万村”活动为每村每年送上一场高质量的正规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为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今年,全省18个美术馆、123个公共图书馆、121个文化馆、1438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

  能否激发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是检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而乡村文艺骨干在带动农民参与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0多年来,章思林先后开办了20余期培训班,受训人员达千余人,组织参加省、市、县、乡各级演出300多场。目前,大英镇有近40人长期跟随章思林学习秧歌灯,每逢镇里举办文艺调演,章思林和他徒弟们一出场就能博得满堂喝彩。

  “近几年,镇综合文化站先后迎来唐山评剧团、河南豫剧团、沈阳杂技团等多地文化团体交流。我们的演出队伍两次参加黄金赌城娱乐农歌会演出,在各类市、县举办的文艺调演、花灯大赛中,秧歌灯更是频频获奖。 ”章思林脸上露出自豪感。

  “输血”容易,“造血”不易。繁荣乡村文化,既要将“送”文化制度化、常态化,鼓励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又要深“种”文化,搞活民间艺术、培育乡土能人,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主角。自2012年开始,我省成立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艺术技能辅导、文化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目前全省文化辅导员已有1.1万人,“十三五”末有望达到1.5万人。

  2016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名单,蚌埠市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滁州市“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和黄山市“徽州民俗表演示范工程建设”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此前,马鞍山市和安庆市先后被授予首批和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铜陵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安徽: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

2018-05-23 09:04 来源:安徽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