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第二课堂
参加“国博里的黄金赌城娱乐”夏令营的青少年参观青铜器 胡帅康 摄
本报记者 孟 欣
夏日炎热,来凉爽又能学到知识的博物馆度过暑假,成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选择。许多博物馆也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暑期展览、活动和夏令营,让博物馆“变身”为青少年的欢乐城堡和第二课堂。
创新观展形式让孩子“喜欢看、看得懂”
日前,记者来到黄金赌城娱乐国家博物馆,一群可爱的小学生正在参与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国博里的黄金赌城娱乐”夏令营活动,这是国博暑期重点社教活动之一。该活动以6件国宝文物展品为核心,每天围绕一件文物开展参观和互动学习活动。当天,他们的任务是寻找神秘的红山玉龙。
在讲解老师介绍完博物馆参观礼仪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走进展厅,很快便找到了展陈的红山玉龙。“博物馆是艺术的宝库、文化的殿堂。博物馆的内容如此丰富,我们不可能用一节课或是一次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全面掌握高深的历史知识。因此,夏令营的重点是教会他们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国博里的黄金赌城娱乐”夏令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通过前期考察线路、反复研讨,工作人员设计了适合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参观线路、活动方式以及开放性问题,还会借助实物、视频等学习资料,全方位提升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孩子们会根据导览手册和老师的提问,在博物馆里寻找问题答案。
记者采访时拿到一块与红山玉龙相似的石质模型,这件模型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古人如何在没有重心测量装置的年代,精确找到玉龙重心位置并穿孔佩戴。
注重动手能力把博物馆纪念品带回家
记者注意到,当下,许多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设计了互动性强的手工活动,让青少年加深对展品的理解,发挥创造力,制作自己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纪念品。
“我们围绕馆藏实物和典籍文化,让青少年在参观、学习中,模拟典籍制作和田野调查发掘等过程。”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青少年安排了“典籍文化之旅”“小小考古工作者”等一系列互动性强的活动。
“典籍文化之旅”基础班会集了10余名热爱典籍文化的青少年。通过几天的学习,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包背装”,写、拓甲骨,刻制自己的印章了。而对于进阶班的孩子来说,则能够体验雕版印刷、石碑传拓、彩色套印的全过程,最后制作一本“蝴蝶装”形式的作品集,并把作品集带回留念。活动负责人、国家图书馆展览部讲解服务组组长朱莺告诉记者,“典籍文化之旅”所涉及的都是馆藏珍贵文献,如早期雕版印刷品、宋版书、手抄本、明清活字印本等。
“小小考古工作者”活动同样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扮演的小考古工作者不仅要通过道具模拟考古发掘,还要查资料、撰写工作日记、进行考古绘图摄影、传拓出土碑文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考古不是‘寻宝’‘盗墓’游戏,而是具备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严谨科学研究。”朱莺说。
提升综合素质践行文化传承
如何让文物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并开枝散叶,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河北博物院,以燕赵历史、革命精神为核心的“青葵剧社”夏令营、朗读明星梦工坊等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日前,在河北博物院,一场由8岁至12岁的孩子们演绎的《甘棠遗爱》正在上演。小演员们身着古装,有板有眼地表演着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的故事。河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刘卫华告诉记者,燕赵之地多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以舞台剧表演为切入点,将文学知识、历史典故、表演艺术等有机结合,旨在让孩子们在演绎经典故事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朗读明星梦工坊则聚焦当地红色文化,孩子们身着中山装,在博物馆革命展厅诵读英雄诗歌,爱国主义精神随之浸入孩子们的心田。
许多博物馆暑期活动都包括小小讲解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孩子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除了背诵讲解文稿,中英文发音、发声技巧、服务礼仪等,都是活动的培训内容。”国家典籍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培训后的小小讲解员们将成为该馆的志愿者。今后,孩子们可以在节假日走进博物馆,承担讲解任务,真正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人和传播者。
这些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暑期活动受到了孩子及家长的欢迎。一位来自江苏苏州、参与“国博里的黄金赌城娱乐”夏令营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我不奢求孩子记住多少知识,只希望他多逛博物馆。看得多、学得多了,总能给他的童年留下点什么。”另一位家长表示,博物馆夏令营提升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上完课后,孩子居然看完了整整一季《国家宝藏》纪录片。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