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非遗扶贫盘活“指尖经济”
原标题:非遗扶贫盘活“指尖经济”
——四川自贡非遗助力脱贫攻坚见成效
近年来,四川自贡充分利用本地丰厚的非遗资源,结合地域文化优势,强力助推脱贫攻坚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课题调研成果,在自贡市文化馆创研部的最新调研报告中,自贡乡间田野的鲜活例子生动展现了非遗扶贫盘活乡村“指尖经济”的一幅幅图景。
20年前,自贡鼎新镇农民陈小东参加了在吴玉章故居举办的漫画培训班,与漫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繁重的劳动并没有减少他对漫画的热爱,一有时间,他就会拿起画笔。“很多时候挑着土、扯着草,脑子里想的却是漫画。”年过半百的陈小东指着自己创作的《系列化服务》说,因家里种过大棚蔬菜,这幅漫画的灵感就来自于自家获得的各种种植服务,画的都是亲身经历或生活感悟。截至目前,陈小东已在《四川农村报》等报刊发表漫画作品20多幅,并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漫画创作年收入3.6万元。
自贡市文化馆创研部在调查中了解到,还有很多农民与陈小东的生活经历类似。从1986年创建以来,荣县双石农民漫画组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80余人,绝大多数为农民,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7岁。成员们白天忙于劳作,晚上在灯下坚持漫画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1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3000余件,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漫画展览。
双石农民漫画组先后组织了42期培训班,通过漫画培训,累积解决贫困人口就业53人,培训贫困人员38人,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近年来,漫画组还与自贡市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主办反腐等主题漫画展,打开了另一创收渠道。眼下,市级非遗项目荣县农民漫画已经形成集聚式发展格局,并逐渐成为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按照自贡市委、市政府“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要求,近年来,自贡市文化主管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将非遗融入脱贫攻坚战役。在乡间,一个个传统民间手艺被盘活。
沿滩区黄市镇村民在村里种植灯芯草,农闲时将草编织成草帽出售。靠着一顶顶朴素的草帽收入,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为不少学子缴纳了学费。当时,以黄市镇为中心,周边辐射到刘山乡、联络镇、永安镇等地,男女老幼齐上阵,编草帽、卖草帽,小小草帽“养活了一代人”。据统计,曾有10万余人从事草编,最多的时候一年销售了3000万顶草帽半成品。如今,年轻手艺人为传统草编加入创意设计,并融入互联网营销思维,小小草帽远销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
“其实需求是双向的。”在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火边子牛肉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郑明新看来,“非遗+扶贫”的理念早已融入了企业发展。“我们早就在漆树乡、仲权镇等近郊农村建立了辅材辣椒、花椒种植基地,以及肉兔、肉牛养殖基地,当地农民参与种养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契合双方的需求。”郑明新说,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当地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截至目前,火边子牛肉企业同劳动保障部门开办了16期火边子牛肉生产培训班,帮助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00余人。
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具有2000年井盐历史,千余载彩灯文化,亿万年恐龙遗迹……底蕴深厚的文化铸就了自贡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自贡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自贡灯会、龚扇、自贡扎染工艺等各类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据自贡市文化馆统计,截至目前,自贡市已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44项,其黄金赌城娱乐家级4项、省级13项、市级27项。这些浸透着智慧与灵感的珍贵遗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级非遗项目“徐氏雕刻技艺”解决当地多家贫困户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3500元;省级非遗项目“太源井晒醋酿制技艺”解决80人就业,其中13人为贫困人员,在自贡,以非遗为依托,更多的贫困人群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共建文明乡村、美丽乡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在自贡非遗专家李嘉良看来,非遗项目根据自身优势参与扶贫,为地方经济作贡献是好事,“非遗+扶贫”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单靠非遗传承人的力量有限,还需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以项目带动,做好组织人员、引进资金和优化项目等工作,朝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努力。”他说。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