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节选)
北京
敛巧饭习俗(怀柔区) 怀柔区琉璃庙镇的这项习俗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该镇的女性村民每年元宵节期间聚在一起吃敛巧饭。吃敛巧饭前,人们要扬饭喂“巧”,即喂麻雀、山雀等鸟类,同时口念吉祥之词,向雀儿谢恩、祈求来年丰收。
千军台庄户幡会(门头沟区) 千军台庄户幡会始于明、兴于清,是京西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活动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十六举办,祈求新的一年诸事如意,保佑一方百姓。
河北
蔚县拜灯山习俗(蔚县) 蔚县拜灯山习俗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当地宋家庄镇上苏庄村人举行拜灯山活动,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祈求月月平安、风调雨顺。
抡花(滦平县) 抡花表演时,几名民间艺人将木炭和碎铁片一起放到挂在花架上的几个花筒中燃烧,再合力抡起花架,花筒内升温并向四周溅出铁花,形成一圈圈花线交织的光环,恰似一个倒扣的金钵,景象壮观,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
山西
柳林盘子会(柳林县) 柳林盘子会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六举行,在元宵节达到高潮。其间,各街巷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人们聚在一起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上海
豫园灯会(黄浦区) 灯会以正月十三为上灯日,正月十八为落灯日。其间分“出灯”“聚灯”“行街”“迎灯”“赛灯”“谢灯”“走三桥”,大街上举行“文灯”和“武灯”表演。上灯日在屋内悬灯,“走三桥”是指元宵节走过豫园小东门的益庆桥、天官牌坊南的长生桥、邑庙东的如意桥,祈盼“益庆、长生、如意、吉祥”。
浙江
河上龙灯胜会(杭州市萧山区) 河上龙灯胜会主要包括开光大典、出灯、闹元宵、化灯等仪式。活动期间以河上镇溪头村为中心,以板龙表演为主,融合马灯、高照等民间艺术元素。河上龙灯胜会中每一板凳称为一桥龙段,表示男丁一人,即民间的“一桥一丁”,象征人丁兴旺。
前童元宵行会(宁波市) 前童元宵行会始于明正德四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行会活动举办时,按队伍次序,头牌在前,五圣方旗、白布蓝色清道旗、金黄色龙旗交相辉映,双龙双狮挥舞开道,各杠鼓亭、抬阁、秋千依次排列,紧密相近,数百位身着节日服装的村民伴奏独具风格的民间古乐穿插其中,场面十分壮观。
江西
上坂关公灯(南昌市湾里区) 每年元宵节,湾里区罗亭镇上坂村按户出资制作板凳龙(也称“关公龙”),做工精细、造型别致,其灯头型如“丰”字,每一条板凳上插三盏多棱角灯笼。当地人称一条板凳为一桥,桥数越多龙身越长。“关公龙”会轮流到村中各家拜年祈福,为民众欢度佳节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福建
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福州市马尾区) 每年正月十五之前,马尾将制作好的各式花灯运至马祖列岛。活动期间,马尾与马祖两地灯火辉煌,烟花爆竹五光十色,踩街队伍翩翩起舞,体现了两岸人民盼团结、求统一的美好愿望。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连城县)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活动主要分布于闽西的连城、永定、长汀、武平、上杭5个客家聚居地。活动以游大龙、走古事、花灯、烧炮等形式开展。其中,游大龙活动由迎接“公爹”、制作大龙、游前准备、出龙、游龙、烧龙等环节组成,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山东
渔灯节(烟台市) 渔灯节是烟台市沿海渔民特有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流传于烟台地区的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农历正月十三、正月十四午后,渔民从各自家中出发,抬着祭品高举彩旗,一路燃放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许下渔业兴旺、家人幸福安康的心愿。
四川
自贡灯会(自贡市) 自贡灯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自贡就有了新年燃灯的习俗。清中叶以来,自贡的“狮灯场市”“灯竿节”“提灯会”“瞒天过海”“牛儿灯会”等会节活动传承下来,具有出浓郁的地方风情。自贡元宵灯彩主要包括工艺灯、座灯、组灯等,其中以组灯最具特色,多表现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神话故事等题材内容,具有大型、群体、联动特点,成为中华民族彩灯文化中的瑰宝。
甘肃
永昌县“卍”字灯俗(永昌县) 永昌县“卍”字灯俗主要流传于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卍”是梵文,含义为“吉祥之所集”,是“瑞相”“万德吉祥”的标志。“卍”字灯的灯艺制作包括裁剪、书画、灯谜等,灯场的图谱绘制及摆布科学而讲究。闹灯活动所用图谱绘在一块土织白布上,上面同时标注方位进出口。闹灯时在村中心选择一块空地,按灯谱栽杆,杆高2米,每排19根,横竖各19排,共361根,间距一般为2米,呈正方形排列。
青海
九曲黄河灯俗(乐都县) 九曲黄河灯俗流传于乐都县岗沟镇的马家台、七里店、李家、水磨湾4个行政村。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每晚7点亮灯,约持续4个小时,整个黄河灯城流光溢彩,犹如一片灯海。
(本文文字由本报实习记者刘海红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黄金赌城娱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相关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