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记者卧底采访:流量明星的“牛”是怎么吹的?

2019年02月25日 15:26    来源:新民晚报    胥柳曼

  原标题:流量明星的“牛”是怎么吹的?

  记者卧底采访,起底点赞评论转发背后的数据造假

  “流量”对于当今的明星而言,仿佛已经成了当红与否的象征,粉丝多就是大红大紫,意味着这个明星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而没有粉丝则意味着过气。当粉丝数量成为明星“价值”的重要筹码时,粉丝也就变成了一门可以交易的生意。在社交媒体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人们常发现某些用户每次发布的普通内容,获得的浏览量或是点赞数轻易就能突破百万、千万甚至上亿。这令很多人产生怀疑,这些数字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呢?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当今一些流量明星为了热度,进行了数据造假。而这些造假均是人为的,包括点赞、评论、转发等在背后进行数据造假,尤为明显的是一些粉丝为了自己追捧的明星,营造偶像的热度、影响力而做出一些错误行为,助推了这种造假风气。

  10块钱 买400个粉丝

  央视报道中指出,某男性艺人为宣传新歌发布了一条新动态,居然被转发超过1亿次。但目前新浪微博总用户数才3.37亿,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人转发了这消息。“它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机器利用软件刷出来的。”在采访中,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曹先生表示。

  根据曹先生的提示,央视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新浪微博的名称,系统优先给了大量帮助用户涨粉丝或是数据增量的业务选项。这些所谓的商家向记者推荐了不同需求的套餐,基本上是10块钱就能买到400个粉丝,或可以转发指定微博100次,还可以根据需求,试行粉丝活跃度和地域真实性的专门定制。

  为了让记者相信数据修改的真实有效,卖家还宣称有很多艺人和网红都来找他们购买过,且跟他们拥有长期合作关系。央视记者又在搜索引擎中以“流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素,发现在得出的前100个结果里共有23个是与刷流量相关的第三方软件及平台,提供涵盖几乎所有时下热门平台的刷量业务。记者尝试下载了其中一个自带“创建粉丝”和“创建转发”功能的软件,将一个近期没有任何更新的微博账号填入指定位置,通过扫码付费11.92元换取了足够积分,并分别输入涨粉500人和转发300次的目标值。操作几分钟后,便发现该账户下不断涌入名字雷同的关注者。同样的,一条几天前发布的微博,也会立刻被来路不明的陌生用户集体转发出去。操作结果均能按照用户希望的数量,实现数据的篡改。

  点赞员 工资当日结清

  当然,这种买来的粉丝也就是俗称的“僵尸粉”“水军”,这些账号的特点就是运作的时间相似,评论的内容大体相同,就连账号的名称都很相像,他们也就是网友们都很熟悉的一个群体——“水军”。除了增加人气,“水军”还有一大功能是控制评论的风向,许多明星和网红都很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给自己刷人气,特地营造出自己很红的假象,也因为这些旺盛的需求,让这门“流量生意”处处开花。

  在微信和微博的聊天群里,央视记者也发现大量公开招募所谓点赞人员的信息。央视记者以应聘者身份申请加入其中一个聊天群,名为“接待老师摇钱树”的管理员简单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和可支配时间,就向记者发来了工作要求——为指定客户的抖音账号添加关注和点赞,完成即算一单,可获得1-3元不等的报酬。单日工作量不设上限,工资也可当日结清。

  雇水军 粉丝一掷千金

  当数据造假变得轻而易举,遭到滥用也就在所难免。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佣水军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艺人经纪公司和各新媒体平台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丝自发组建或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据曾经在数据站参与过打榜的小雨同学透露,个人转发艺人微博只能算日常签到任务,想要快速增量,花钱买数据早已是粉丝间的共通手法。 为节省人力和时间,粉丝群里还会分享提供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进入其主页,选择心仪的明星,无论打榜的日期还是文案均可供挑选,粉丝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费而已。于是,散尽千金成为粉丝们释放追星热情和体现忠诚度的集体狂欢。

  恶循环 触及道德底线

  对于虚高的数据,专家表示,数据造假的面子工程不仅损害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基本原则,也让演艺市场陷入了不注重品质而唯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互联网专家吴纯勇对央视记者表示,流量造假违背了诚信的原则。无论是收视率还是自媒体,它的本质其实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据所谓的需求,来进行刷量。这样一个不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就慢慢形成了。而当数据造假成为一种产业,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因自身获利而或多或少助长了造假现象的持续蔓延。

  数据造假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触及行业道德底线,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专家呼吁,一方面除了市场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粉丝群体、演艺市场和平台方都需要进行反思。如果只是追求眼前利益,而放弃创作真正有价值有品质的艺术作品,则所谓的流量数据将不过都是过眼烟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记者卧底采访:流量明星的“牛”是怎么吹的?

2019-02-25 15:26 来源:新民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