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们,故宫多了一份“暖”
在故宫博物院,有这样一支主要由女性工作人员组成的队伍——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公众教育组。这支队伍不算大,只有19人,其中女性工作人员就占15人,承担着接待贵宾、组织和策划故宫博物院公众教育活动等重要职责。2018年,这支队伍累计为3万余人次观众提供讲解服务1500多场,开展讲座、公众教育课等各类活动300多场。在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她们的热情、执着与坚韧,赋予了故宫博物院公众教育更多内涵。今年3月,在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机关党委的推荐下,这支队伍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4月2日是故宫博物院面向中小学生的免费开放日。当日,故宫课堂迎来了北京宣师一附小的同学。公众教育组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上课、讲解,马不停蹄,又井然有序。12个班级,12套课程,内容完全不重样。
“我们希望孩子们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受。”公众教育组科长范雪纯介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故宫已形成多套公众教育体验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
然而在以前,故宫的公众教育还是一片空白。直到2007年,手工体验课“朝珠DIY”在公众教育组工作人员们的努力下上线,该项目结合故宫藏品,向观众详细介绍清代朝珠的种种形制与文化内涵,观众还可以亲手制作朝珠。
故宫宣传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侠回忆,由于担心效果,第一次上课时仅邀请了故宫博物院本系统的职工带着孩子来体验。“上完课我第一时间问大家感受,大家都一致觉得好玩,表示没想到故宫能这么有亲和力。”谈起12年前首次上课的情景,果美侠记忆犹新。
从此,“朝珠DIY”作为故宫博物院首个公众教育体验课程项目推广开来。10多年过去,这个项目依旧广受欢迎。从此,故宫的公众教育体验课程项目越来越多。“宫廷里的遂心如意”“八旗娃娃放肆萌”“一窗一世界”“巧刻乾隆印玩转橡皮章”“太和殿上的小精灵”“探秘御花园”……如今总数已达45项。除了体验课程,公众教育组策划编辑的《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哇!故宫海错拼图》等多部儿童教育读本也广受好评。
8年前,范雪纯刚入职故宫博物院从事公众教育工作时,还有人劝她早点转岗。因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物馆公众教育就是“哄小孩儿”。然而,她却坚持不转岗,并通过与同事的不懈努力有力证明了,在故宫,除了文物保护修缮,公众教育也是“专业活儿”。近两年,范雪纯与同事开发了一系列主题性强、专业水平高的公众教育课程,涉及故宫建筑、故宫陶瓷、故宫青铜器等,尤其是故宫实地探访课程,推出两年多来始终大受学生欢迎。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市级优质资源单位”“社会大课堂先进集体”……公众教育组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也收获了种种荣誉。
2013年,国际博协培训中心成立。为了履行对国际博物馆界的承诺,几年来,公众教育组和整个故宫宣教部为国内外近400名博物馆专业人员提供了高水准的国际培训项目,业内人士交口称赞。果美侠表示,如今部门在补充新人时,除要求专业能力外,还特别要求外语能力,为的就是能与国外同行顺畅交流,能更好学习到最前沿的国际博物馆学相关理论。
公众教育组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女性。“娘子军”为故宫的公众教育增添了不少亲和力,但她们承受的压力却绝不比男性工作人员少。由于不少人还要兼顾家庭,因此必须在有限时间里高效完成工作,所以一旦忙起来,工作强度不是一般高。甚至还有的工作人员已经身怀六甲却依然坚持讲课。“每次遇到许久不见的朋友,他们头一句话总是会说‘是不是工作太累,你又瘦了’。”范雪纯打趣。
201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王鑫淼加入公众教育组还不到两年。作为这支女性“顶了大半边天”的队伍里为数不多的男性工作人员,他表示,入职以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以前觉得女性会柔弱一些,但来到这里才发现,组里的姐姐们任劳任怨,非常坚韧。”他说,自己是个粗线条,刚工作时经常丢三落四,而同事们对此都会给予细致耐心的指导。“在这里,我感受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让我能够沉下心来与大家共同努力,这种状态非常好。”王鑫淼说。
“她们工作非常敬业,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如果不努力,就太丢脸了。”公众教育组的另一名男性工作人员高宏远表示。“我本身学的是韩语,像与孩子们的沟通技巧,以及许多专业知识,都是在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下学到的。”他说。
故宫,充满了光环,而光环之下,是每一名故宫人的用心发挥。公众教育组的每一次精心讲解,都为观众传递出这份光,让更多人感受到一份历史的温度。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