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四川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调查:四川文旅产业该有一个副中心

2019年04月22日 09:20    来源:四川日报    刘若辰

  原标题:四川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调查:四川文旅产业该有一个副中心

  “靠山吃山”如何“吃得”更好?古镇游如何在新与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近日,四川日报课题组推出“四川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调查系列报道”,从媒体视角探寻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困惑和收获、经验与启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专家对四川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给出了建议。

  乡村旅游如何适应新时代?看“照相指数”还要重新定位资源

  刘思敏:祖国大好河山很多,美丽乡村也很多,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并不多,属于古徽州的婺源就是兼具观光与度假价值的美丽乡村之一。徽州古民居和自然山水相结合,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景韵味,游客很愿意拍照并分享。我把这个叫作“照相指数”。一个村落,未见得就是个景点,也不一定收取门票,但游客去了,就是想拍照发布。这样的村落,很容易脱颖而出。

  绝大多数乡村很难有这种资源和特色,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就是要让“嘴巴舒服”“身体舒服”“心里舒服”——也就是深入挖掘周边大城市客源市场的需求,发挥乡村的休闲价值,实现休闲目的。这种乡村旅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距离客源近,二是有空气和水质上的优势,三是有好的民宿、酒店、原生态特色餐饮。

  杨振之:我们对旅游资源需要重新定位和评价,不能像过去一样,认为有自然人文资源的地方才叫景区。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具备开发潜力和价值,不再依赖传统资源要素,生态环境、交通区位等要素都非常重要。

  “农家乐”时代已经完成培育市场的使命,乡村旅游正在升级。我们要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结合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建设,将乡村旅游升级为乡村度假区。如今进入高铁时代,我们有个1.5小时旅游圈概念,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乡村旅游,要围绕城市近郊才能成为目的地,而且要有自身的特色产业、与周边景区有联动性,才能发展起来。

  何莽:乡村旅游的问题,就是需要“文旅融合”来解决的问题。乡村的硬件设施和接待规模相对有限,必须通过乡村特色来体现竞争优势。如通过“一村一品”寻找好项目、做出好内容。好的特色内容,就需要挖掘文化内涵,做出可识别的特色文化“符号”。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将竹子作为特色符号,深入挖掘竹编文化,就很有特色。

  此外,旅游业在绝大多数区县不是核心支柱产业,不足以支撑起“旅游+”,所以选择“+旅游”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四川来看,“兴文模式”就很好。兴文将“僰文化”和“苗文化”结合,打造“僰苗文化”,并且通过“+旅游”,从规划层面开始,在交通、城建、农业等相关板块的专项规划中融入全域旅游要求,同时配备资金。

  古镇旅游如何彰显特色?古镇“同质化”是伪命题文创产品要标准化

  刘思敏:在一个大区域内,古镇的建筑风格、风土人情本来就是类似的。因此“同质化”就是个伪命题。

  那么同一个区域内的古镇需不需要差异化?拿江南古镇举例,其风格类似,除非有特殊兴趣,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只需要看一个,就能大致领略江南古镇风貌。一个古镇的游客容量有限,但多个风貌相似的古镇一起,就把整体游客容量提上去了。而本地游客对这些古镇已司空见惯,对古镇风貌的特质要求也不会太高。因此,对他们而言,古镇承担的就是休闲功能,因此也不存在“同质化”问题。

  和电影相比,纪录片更真实。有原住民的古镇或叫作“社区型景区”,就好比纪录片,是真正的古镇,真正传承了古镇文化。没有原住民的古镇,应该叫作“古镇形态的主题公园”,也是一种旅游形态,是精美、完善的商业模式,在哪里都可复制。或者说,它是一个舞台剧,对古镇的业态进行模拟。游客进入这类景区,就是一个角色扮演和体验的过程。

  何莽:文创产品也很重要。顾名思义,文创,创就是创新创意,创新就要承担风险,甚至可以说风险很高,这需要巨大投入,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为什么很多地方的文创产品做不好?因为很多人对文化产业、文创产品有误解,将其简单理解为一个文艺作品或地方农特产品。

  广东省旅游资源不是全国最好的,但是旅游收入却是全国第一。究其原因,就是其产业化程度很高。所谓产业化就是标准化,要经过标准的流程。

  目前,在标准化、精细化上,珠三角已经在流程化、规范化地来开发文创产品。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文旅项目、文旅产品,都是应该经过市场调研、概念设计与打样、预销售、优化设计和量化生产等严格创新创意流程做出来的。包括大家看到的成功、可复制的大型演出,都是“精细化”试验生产的结果。它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束灯光,以至于演员表情动作,都有着可量化的要求和规范。

  政策如何跟得上?可采用“点状供地”还要有“投资型”的平台公司

  杨振之:目前,很多旅游项目尤其是乡村旅游项目,设施小型且分散,如果套用城市建设“宗地”模式,大大增加土地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倒逼旅游项目“地产化”。

  “点状供地”就是解决乡村旅游用地问题的合理且关键选择。

  点状是相对于原来的片状而言的,是在一大块土地上散点或带状供给建设用地,其他的周边土地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来获取。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其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浙江德清莫干山。莫干山裸心谷项目采取“点状供地、垂直开发”的方式,将项目用地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建多少供多少,剩余部分只征不转,以租赁、划拨、托管等方式供项目业主使用。裸心堡仅新增建设用地12亩,八成建筑都是租用当地农房改造,园区内200多亩山林都从村民手中流转,保持原貌,大大节约了用地指标。

  何莽: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是很难量化的,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判定多少。因此,平台公司更应发挥好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目前各地很多旅游平台公司定位并不清晰,把平台公司当作景区的事业单位运营,并没有起到整合资源、放大投资的金融杠杆作用。只有把文旅平台公司当作资本运作平台,实现从资源向资产转化,进而实现资源变现再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的良性循环,才能为区域文旅产业输送资本。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解决人才问题。目前很多平台公司都普遍存在金融人才和旅游人才缺乏的问题。很多地方建立了人才库,有旅游顾问,但是“顾而不问”。因此要让专家库、技能人才动起来。这一点,据我所知,乐山市和宜宾市兴文县都做得不错。

  旅游目的地如何打造?有景区还不够,还要深入挖掘提高复游率

  杨振之:四川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和优质的,但存在成都一家独大,缺少副中心的现象。

  要发展全域旅游、创建旅游名县,不是有景区就够了,一定要深入挖掘景区自然资源与文化,要通过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加强对自然和文化的探索,不要让历史文化积淀成为表象化的产品。

  此外,发展旅游产业还要形成品牌效力、构建服务体系、解决产业发展、形成推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的动能,否则那些旅游“名片”“名头”没有任何价值。与此同时,培育旅游目的地、形成大型的文旅项目有相对较长的周期,因此还需要地方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并有延续性的政策和支持。

  刘思敏:很多知名景区属于观光性质,它的特点就是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大程度是一次性的。比如九寨沟、峨眉山,如果只是看景观,重游率就会很低——全国5A级景区我们看一遍都得很多年。

  要改变“一次性游”,提高复游率,就要强化其“休闲度假目的地”属性。借助景区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甚至好的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再比如成都、重庆周边不缺温泉,但是人们还是要去峨眉山,那就是景区名气的带动作用。

  还有,现在年轻人旅游,喜欢“打卡”,还有各种“必须要去的一百个地方”等排行榜。著名景点在各类榜单上有先天优势,其他地方就要花心思做好营销了,要争当“网红”,把“流量”变现。

  何莽:目前,对于景区与社区二元结构导致的系列冲突,解决得好的地方并不多。

  景区与社区,需要共治共建共享。只有通过景区与社区共建才能打破二元结构;只有通过构建诚信体系,采用制度化、程序化和数字化的、多方参与的共治模式,才能够替代传统的运动式治理,实现常态的精细化治理;只有通过社区与景区、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以及定量精准扶贫方式等,才能使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四川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调查:四川文旅产业该有一个副中心

2019-04-22 09:20 来源:四川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