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保护让文化遗产“重生”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座由玻璃幕墙包围的透明展室,文物修复科的修复师在这里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式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拍摄测量。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把“美丽”永久存进硬盘里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都敲响了警钟。在竭尽所能做好安全工作的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选择。
据《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报道,早在2015年,建筑历史学家曾利用激光扫描技术精确地记录巴黎圣母院的全貌,耗时数年最终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当意识到一座数字化的巴黎圣母院已完整保留下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对安德鲁·塔隆这个名字满怀敬意,这位已故建筑历史学家为巴黎圣母院留下的10亿多个数据点,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大教堂面貌。
技术生成的模型能展示出大教堂最微小的细节,误差只有约5毫米。
早在2011年,塔隆就开始精确测量巴黎圣母院。耗时数年,激光扫描点囊括了大教堂内外的50多个地点,他对圣母院内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多次扫描和数据反传。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于测量中世纪建筑的工具没有公众想象中的先进和高明,有不少是诸如铅笔、铅锤、绳子等古老工具,出错概率并不低。对激光扫描技术来说,优势显而易见:精度高、不会遗漏。据了解,在扫描运行过程中,首先抓取在同一个三维空间里的相同位置,拍摄球形全景照片,接下来将照片映射到激光产生的扫描点上,如此,每个点会成为照片中这个位置像素的颜色,以此来累积创建大教堂的三维图像。
重建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存进硬盘里”的巴黎圣母院至少给了公众更多希望,让后人有可能一睹这座美丽建筑曾经的样子。
预防性保护使文物“活”起来
伴随着3D计算机图形、高分辨率渲染、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先进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逐渐广泛应用,助力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与修复。
刚刚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曾在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北京2018大会上分享过让故宫成为“网红”的秘笈:AI(人工智能)重启紫禁城,让藏在深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对于文物保护和复原,故宫专门成立了故宫文物医院,并配备了三维打印、具备物理冷热性能的先进设备,让原有技术如虎添翼。与此同时,故宫拥有200名修复医生,有一半是自然科学家,他们通过仪器设备分析检测,碎了几千片的绘画、碎了200多片的先秦铭文青铜器、25层堆绣32种材料的珍贵唐卡都重获新生。
其实,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在上海,通过研发城市建筑运维与更新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已为包括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等数百栋优秀历史建筑建立了精细化测绘与三维数字化档案。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更多技术层面的选择,这也要求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步伐。
同时,还需要构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文物修复数量大、文物修复管理流程复杂、修复记录和档案不规范等难题。
数字化留存把古老文化变“酷”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无数人痛心的同时,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意识到,除了要在文博场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也极为重要。
近年来,黄金赌城娱乐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站在文化和文物传承的角度来说,提高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也有利于提高文物的传播和展示覆盖面,对于博物馆拓展影响力、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都是一件好事。数字化保护与存档,也赋予文物更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藏。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相当于给文化遗产保护多加了一份保险,也拓宽了其交流和影响范围,可以让古老的文化变得更“酷”,让穿越时间的智慧能够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