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文化+” 安徽乡村旅游在升级
原标题:借力“文化+”,安徽乡村旅游在升级
5月中旬,江淮丘陵的桑葚熟了,安徽肥西县铭传乡蚕桑专业合作社停车场里停满了省城来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不少家长和孩子挎着篮子在桑树绿荫间,寻觅、采摘着红中透紫的桑葚,欢笑声和歌声连成一片……这是发生在第二届肥西蚕桑文化旅游节上的一幕。
把游客请进来,让农产品走出去
“我们乡已建立约1600亩桑葚鲜果采摘基地,种植桑树1.5万亩左右,约1/5的农户从事种桑、养蚕、缫丝等相关工作。游客不仅能采摘、品尝桑葚,还能带着孩子认养蚕宝宝,观察蚕成长、吐丝、结茧的全过程。”铭传乡乡长金山说,在蚕桑文化旅游节上,“蚕桑集市”汇聚了当地特产桑葚果酒、桑叶茶、蚕丝被、桑叶饼、丝绸服装……吸引游客争相选购。
“希望借助蚕桑文化旅游节,把游客请进来,让优质产品走出去。”肥西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种桑养蚕等传统农业插上文化的翅膀之后,大大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和魅力,延长了蚕桑产业链,有助于提高农户收益。
铭传乡作为晚清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故里,刘老圩子等淮军文化的遗址留存至今,得到了妥善的维护修缮,并免费向游客开放。合肥游客李芳芳对记者说:“我带着孩子采摘完桑葚,专门来参观刘铭传故居,进一步了解当地名人和历史文化。”
对铭传乡和肥西县而言,如何打好淮军文化牌,是运用“文化+”升级乡村旅游要走的下一步棋。
种花传统+赏花时尚 发力“花式经济”
在皖北蒙城县,文化活动的陆续举办使乡村旅游得以提档升级,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今年,蒙城以花为媒,连续推出以桃花、梨花、樱花、荷花及菊花为主体的“五朵金花”文化活动;舞狮、舞龙、小车子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在节庆活动中大展身手,深受观众喜爱;户外CS体验、越野汽车大赛等休闲娱乐活动紧跟时尚,观众参与热情高涨;古琴展演、民间唢呐和歌舞大赛等则让游客享受到一场场视听盛宴。
据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注重借助“文化+”激活乡村旅游活力,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项目,去年蒙城县举办的文化旅游活动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蒙城县举办的桃花节、梨花节、樱花节接待的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网络直播点击量达到100余万次。”蒙城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该县将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推动旅游与生态、文化、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亳州市作为中药之乡,素有种植芍药等药材花卉的传统。近年来,亳州市把种花的传统和赏花的时尚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今年“五一”期间,亳州市策划开展了多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一是“旅游+演出”活动,举办2019亳州芍花养生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开幕式暨芍花邮票首发仪式,发布了芍药特种邮票及亳州旅游APP;二是“旅游+体验”活动,举办“花海动起来”赏花趣味劳动体验之旅,游客在欣赏自然生态花海之美的同时现场观察蜜蜂酿蜜过程,品尝纯自然蜂蜜,参与农技小游戏,体验农耕文化;三是“旅游+美食”活动,举办“花海吃起来”特色美食嘉年华、开发“搲丸子”传统饮食宴,集纳全国名小吃,满足游客对美食的需求;四是“旅游+体育”活动,通过花海巡游、花田骑行等让游客在赏花之余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加深旅游体验感。
据统计,5月1日至4日,亳州市共接待游客136.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71.72万元,其中,属于乡村旅游的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共接待游客7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16.86%,实现旅游收入1805.4万元,同比增长168.39%。
突破“老三样”,借力“文化+”
近日,铜陵市义安区启动了2019乡村旅游年活动之“梧桐花谷鲁冰花文化旅游月”。此次活动是打造平台载体、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举办“文化旅游月”“文化旅游周”等系列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推进研学旅行、影视基地、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项目开发建设进度。
此外,滁州小岗村举办了首届美食文化节,开展戏曲展演、品尝美食、亲子互动、徒步等活动,吸引近3万游客观赏花鼓灯表演,参与油纸伞制作;淮南市举办第三届淮南牛肉汤节,开展淮上汤艺、牛人艺术、民俗展演、快闪穿越、草地风筝、“五四”电影放映等活动,其中5月3日的风筝表演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参与,特别是家庭游游客,占比达85%,直径36米的大型滚地龙和世界最长的2600米串形风筝,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六安市举办第十二届“舒城小兰花”系列名优茶评比活动,合肥市举办2019黄金赌城娱乐·巢湖银屏牡丹观赏节,安庆举办第十二届大别山映山红旅游文化月活动……
放眼江淮大地,在春天和初夏赏花踏青、亲子郊游的好时节,各地积极开展民俗文化节、赏花节、美食节等假日节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乡村民宿、农家乐消费增加明显。安徽乡村旅游正在突破单纯的采摘、钓鱼、农家土菜“老三样”,借助“文化+”的力量,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