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解码大运河文化带:奔流千里 文脉常新

2019年07月02日 07:58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江 南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今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城。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本版推出“解码·大运河文化带”系列报道,从杭州拱宸桥头出发,过绍兴、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经验故事,讲述水乡之畔你我的生活点滴。

  ——编 者

  6月中旬,两名从欧洲来黄金赌城娱乐杭州旅游的年轻人,凭着一张意大利报纸上的三孔石拱桥照片,一路寻觅至标有“京杭大运河南端”的石碑跟前,一睹千年运河上这座古老拱宸桥的风采。

  立夏之初,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黄金赌城娱乐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揭牌,在这里将举办非遗集市、传习体验等活动,成为运河边又一处“文化会客厅”。

  数十年如一日,住在大运河畔的杭州画家吴理人,用细腻笔触描摹水乡风情:刚画好的《运河南端民俗图志》,满是老手艺、老行当的老味道;采撷运河杭州段风光绘制的百米长卷,最近也将完成。

  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定格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杭州故事。

  还河于民,在开发保护中焕发新生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也是浙东运河的起点。体验感知运河文化,位于杭州拱墅区、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提供了一种适宜的观察视角。

  “船由沪来,先经拱宸,过省城,乃达江干,深入内地。”如《清季外交史料》中所言,1908年以前,拱宸桥是经运河北上沪、苏、宁、津、京等地的必经之路,也是自北入杭的要隘。

  “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一座古桥,见证世事繁华。杭州最早的日报《日商杭报》,创刊地是拱宸桥;明清时桥头有天仙、阳春、荣华、福仙4家茶园戏院,“伶界大王”谭鑫培来此连演数日,京剧大师盖叫天、周信芳在这年少成名;桥边聚集着邮便所、西药房、汽轮会社等当时让人开眼界的时髦场所。

  它也经历过起伏衰落。新黄金赌城娱乐成立后,运河边的拱墅区云集了炼钢、炼油、纺织、化工等重工业,杭丝联、杭一棉等都是有名的大厂。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老厂面临困顿,老工业基地亟待改造重生。

  大运河杭州段也难避蒙尘的命运。当时有统计,市区工业污水直排入运河的比例达67%,运河水质均是劣Ⅴ类标准,成了杭州的“龙须沟”。

  1997年,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启动,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谋划经济转型,让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和运河整治保护互为促进。2002年,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被列入杭州新世纪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开启“还河于民”的历程。特别是黄金赌城娱乐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的“后申遗时代”,大运河这张“世界文化名片”不断被擦亮。

  拱墅区的拱宸桥、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3处世界遗产点,两处还在通航的世界遗产河段,以及香积寺塔、高家花园等2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得以保护和修复。专家认为,这里已成为大运河古迹保存最完整、风貌最典型、景观最优美的区域之一。

  不仅有物质的载体,更有无形的记忆。蕴藏在物化形式背后的技艺、艺术、语言,独特的生活形态、思维方式,都渗入运河居民的生活脉络,凝成文化传统。像杭州半山一带,一直延续吃乌米饭、吃槐豆等立夏习俗,近年还恢复举办“立夏节”。2016年,“半山立夏习俗”作为“二十四节气”代表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重现传统的运河元宵灯会、运河庙会等节庆,融入现代元素的运河美食节、“新年走大运河”等文化休闲活动,都已是寻常市民生活、各地游客行程的组成部分。如拱墅区委书记朱建明所说:“要像随处都能看到公园绿地一样,随处都可以看得到文化遗产和文化元素,让乡愁、记忆进一步彰显。”

  串珠成链,构筑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6月前后,拱宸桥边,老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的博物馆里,文化活动和互动体验精彩不断。

  “扇动风发——杭州雅扇文化月”期间,一场扇文化主题表演在黄金赌城娱乐扇博物馆举行,复原传统的绘画、书法、烙烫等制扇场景,汉服、古琴、书画与团扇等元素共同演绎“黄金赌城娱乐扇子”的前世今生。

  “与工艺美术大师面对面”活动中,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大师工作室最近推出的西湖绸伞、皮影、麦秆剪贴扇、陶瓷捏塑、剪纸等手工艺体验项目,格外受青少年观众和国外游客的欢迎。

  紧依运河而建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依托杭州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这三大国家级非遗建成的黄金赌城娱乐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开放至今正好10周年。曾参与该馆筹建的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严建强说,这座博物馆展现了“物”背后无形的技艺、传统以及凝聚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专家看来,杭州依托老棉纺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等老建筑、工业遗存,建成以非遗为特色的博物馆群落,不仅保护传承了工业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探索了让历史建筑重焕生机的现实途径,也是让运河文化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创新实践。

  除了“变身”文博场馆,一些原来的重工业厂区,也逐步蜕变为文创产业集聚地。2002年,杭州蓝孔雀合成纤维分厂停产后重生的LOFT49,成为浙江第一个文创产业基地。此后的运河天地文创园、丝联166等,集聚近千家文创企业。有百年历史的华丰造纸厂搬迁后,原址上正打造一条“工业记忆走廊”。

  运河两岸散布的博物馆、文创园、非遗保护点,加上连片保护、重现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以及沿岸群众家门口的“运河书房”、社区文化家园、“微博物馆”等,让文化与生活、产业交融,串珠成链,共同构筑“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活态保护,运河文化浸润当下生活

  一条大运河,两岸戏曲声。从5月底开始,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大运河戏曲节,摆开了整整1个月的戏曲文化盛宴。

  5月23日晚的“千年一曲、戏运流芳”开幕式,600余个座位的剧院座无虚席;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淮安淮剧、无锡锡剧,大运河沿线各地的代表性剧种同台亮相;“越剧王子”赵志刚等5位梅花奖得主轮番演出,戏曲名家公益汇演的舞台设在桥西历史街区;专业表演者、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参与的大运河网红戏曲大会,线上预赛、线下决赛气氛热烈。

  戏曲界有“水路即戏路”的说法,千年古运河,是奔流千里的水路,也是传唱千年的戏路。昆曲、评弹、越剧,许多重要戏曲活动,都曾与它关联。如今,运河边的赵氏越剧工坊、重新开张的荣华戏园以及昆剧九剧场、民星大舞台等,都成了杭州戏迷的“主场”。有人感叹,有传统戏曲剧目的常演常新,有群众文化基础的深厚扎实,都让“水路即戏路”的表述从历史的纸面上“活”了起来,在火热的现实生活里“传”了开去。

  运河两岸不独戏曲声悠扬,歌声、乐声、欢笑声亦长年不断。仅拱墅区的统计,运河边的群众文体活动团队就有380多个,常态化举办诗歌吟咏、挥毫泼墨、吹拉弹唱等文化活动和展示。

  与其他单一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不同,大运河是仍在流淌、仍在使用的“活态文化遗产带”,更需要活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今年2月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

  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正是要在深入提炼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将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不断融入当下生活,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长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解码大运河文化带:奔流千里 文脉常新

2019-07-02 07:58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