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给侧改革推动下 公共文化服务改变了什么
文化馆是干什么的?这是干了30余年文化工作的“老群文”、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馆长马学文过去常被问及的问题。“群众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他没来过文化馆,不了解我们有哪些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又该怎么解决。”他说。
其实,不仅是马学文,近年来反思和扭转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局面,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低效、供需不匹配和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进供给侧改革、打破服务困局的重中之重。
长三角作为黄金赌城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方面展现出勇于革新的魄力和善于创新的能力。特别是以江苏苏州、浙江嘉兴、上海嘉定这些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代表的地区,行走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
一座座有颜值、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城市和乡村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壁垒在慢慢消解;一系列有体量、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被精准送至群众身边,人们的文化获得感日渐增强,文化工作者的自身价值得以更好实现和提升,社会组织和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也有一些改变不容易被大众直观地看到。比如各地着力强化公共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和经费上的倾斜、标准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督导和考评机制的完善……自2011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中,长三角地区的诸多探索可谓不谋而俱起,这也成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内生动力。
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公共文化服务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改变了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科科长齐秋生拿起手机给记者看了一条微信。那是她的一位朋友通过“文化嘉定云”预约到父母特别想看的戏曲演出门票,带父母看完戏后发给她的。微信里写道:“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做孝子的机会。”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如果说改变,那自然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又恰恰构成了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气质和文化风尚。
棠果的儿子顺利考上江苏的南京艺术学院后,她一下子多出许多空白时间,亟待填补。虽然自小就生活在苏州,她却几乎从没去听过昆曲,不了解苏绣,也没进过美术馆。今年初,在给市民卡充值的时候,她知道了“文化苏州云”这个平台。通过预约,她参加了文化之旅,在苏州地区的好多博物馆打卡;她还参与了不少传统文化类的体验项目,如今她家里挂满了参加活动时DIY的年画、香囊、团扇、泥人、灯彩……她说,艺术如今已经不仅仅是爱好,而是她生活里的必需品。
李萍是上海人,曾在世界500强外资公司从事高级管理工作。几年前,她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上海嘉定区文化馆,完整学习了上海师范大学李平老师的工笔画公益课程。她说,李平老师的讲述点燃了她对黄金赌城娱乐画的热情,那种感觉仿佛是灵魂被点亮了,她希望自己也能点亮其他人。于是,李萍成为一名社区文化指导员,在嘉定区文化馆开设了少儿书法启蒙和成人工笔画团扇两门公益培训课程。独特的教学魅力和个人见解,让学员们特别喜欢她。
余雷家住浙江嘉兴平湖市新仓镇石路村,退休前是一位教师,退休后他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去村里的图书室看书。2016年,在平湖市图书馆和新仓镇综合文化站的号召和推动下,镇里的各个村开始成立农民读书会。老余自告奋勇带领村民读书,帮他们荐书。他发现好多村民都说不太清中央的政策,他便收集报纸上的重要文章在读书会上给大家宣讲。他说,现在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读书会这样的活动刚好呼应大家的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