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滑坡 “流量+IP”失效
上映第四天,《上海堡垒》仍未从争议与质疑中脱身,排片率也下滑至不足10%。曾一度被视为电影市场制胜法宝的“流量+IP”,近年来却屡屡碰壁,从电影《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再到如今上映的《上海堡垒》,均已成为“流量+IP”逐渐失效的佐证,或票房不及预期,或内容引起争议。这也给从业者们带来警示:不能仅依靠明星、IP带来的噱头增加曝光率和吸引力,更关键的是要用质量绑定观众,从而真正赢得市场。
“法宝”接连失效
《上海堡垒》的票房颓势仍在持续。自8月11日10时50分终于实现票房破亿元后,截至8月12日17时,中间已度过18个小时的《上海堡垒》仅增加了1200万元票房,而这只是该片上映的第四天。与此同时,《上海堡垒》的排片占比也在继续下滑,目前已降至7.5%,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1/5,《烈火英雄》的1/3。
鹿晗+江南的背后,是流量与IP的结合,但现在的情况是,这种模式再也不是万金油了。三年前,一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正式在国内上映,不仅有IP保驾护航,还有吴亦凡、韩庚等热度较高的明星出演主要角色,一度引起观众的注意。然而,影片正式上映后仅获得1.56亿元票房,豆瓣评分则为4.7分。此后,杨洋出演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金城武、杨颖、鹿晗等明星出演的《摆渡人》均登上国内大银幕,同样为“流量+IP”的配置,尽管票房表现相对平稳,但市场口碑均不尽如人意。
在影评人刘贺看来,多部“流量+IP”的电影作品未能实现预期市场效果,实际证明了该模式带来的效果被过度夸大,从业者盲目追求“流量+IP”,甚至认为这将会成为票房的万能药,忽视了对于内容本身的关注。
效果过度夸大
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发现,在豆瓣电影上,《上海堡垒》的评分现已下滑至3.2分,61.3%的观众对该片打出一星的评价,除此以外,该片也失去了前一日还在猫眼和淘票票处于及格线的评分,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两个平台对《上海堡垒》的评分已分别下滑至5.8分和5.9分。
影评人李星文曾在《今日影评》中分析称,“流量明星+大IP”等于关注度,甚至等于票房号召力,是对电影的误解,这是对“流量明星”与“大IP”作用的极致化与绝对化。“互联网资本介入影视行业后,针对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年轻网民。且互联网资本不了解传统狠抓剧本、精工细作的电影产业,只懂得分析数据,而‘流量明星’和‘大IP’恰好拥有数据,于是促成了这个模式。此模式虽极大地影响了电视剧行业,但用这样的模式去替代电影的原有模式,却不能生产出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互联网运作模式与电影生产过程并不一致。”
影视传媒行业分析师曾荣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明星流量确实能为电影带来关注度,IP也能让作品在前期实现一定规模的潜在观众,但不能将是否拥有以上两种元素与成功电影作品画上等号,电影是一种内容形态,单纯凭借流量和IP的背景无法代表内容质量的高低。
回归内容本身
“曾经被捧得有多么的高,如今摔得就有多么的狠”,观众宋新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影片上映前了解到相关信息后,虽然对流量明星和IP的配置能否展现出较好的效果有所担忧,但自己内心实际有着观影欲望,可随着现阶段该片的争议与质疑越来越多,自己也不再会去观看影片了。”
刘贺认为,其实从此前多个案例已经能够发现,“流量+IP”虽然能够提升电影作品的关注度,但对于电影票房的作用已越来越少,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审美正逐渐提升,不再会被轻易蒙骗,电影票房取决于观众的买票意愿,作品本身没有优质内容,无论再使用多少花样,也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观察近年来实现较高票房的国产片,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影片,里面虽然很少有高流量明星,甚至是由新人担纲主要角色,但最终能够打动观众,关键在于剧情内容的设置、拍摄效果的展现等,这与流量和IP均无过大的关联。
曾荣表示,随着此前从业者将不少影视资源投向高流量明星与IP,却接连面临失效的结局后,从业者以及投资方也会慢慢意识到花费较大精力获得的“流量+IP”未能与最终的产出达成正比,因此这也会推动从业者重新审视“流量+IP”的模式。
(记者 郑蕊/文)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