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振兴戏曲工作启示
国庆长假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市丰台区园博园成功举办了2019黄金赌城娱乐戏曲文化周,其做法给振兴戏曲工作许多有益的启示。
戏曲得以传承的要素包括观众、演员、音乐与剧本。没有演员,自然就不可能将剧目呈现在舞台上;而声腔音乐是戏曲的灵魂,倘若没有动听的声腔音乐,戏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剧本是剧目的基础,一个剧目如果没有思想意义较大、故事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的文学剧本,就不可能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然而,演员、音乐与剧本的问题,都能够通过主创人员的主观努力得以解决,大量的、忠实的观众却难以轻易获得。
戏曲的发展历史证明,观众多,则戏曲盛;观众少,则戏曲衰。以昆曲为例,明代万历年之后,之所以能够风靡大江南北,就是因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大家都迷恋它;之所以在清乾隆年之后,败北于花部,根本原因是它不再受到多数观众的欢迎,“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戏剧欣赏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有了戏剧的萌芽,只不过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其成长速度较为缓慢。直到现在,人们还是离不开戏剧,渴望从戏剧中得到知识,得到教育以及美的享受,仍然对戏剧充满了感情。当今社会凭借着科学技术创造出了诸多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人们对戏曲、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等的兴趣也逐渐转移到了这些新的戏剧上。相比于传统戏剧,影视剧在讲述故事、构建场景、塑造人物、诸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呈现等方面有很多优势。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新的物质条件和新的戏剧形式,改变了人们生活和休闲的方式。大多数人现在通常用两种方式打发休闲时间:一是下班之后“宅”在家里看影视剧;二是在节假日期间去旅游。为了让传统戏曲在变化了的社会中继续生存发展,文艺工作者们便循着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探索着戏曲生存发展的新途径,比如制作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戏曲动漫、戏曲网络剧等,让戏曲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但是,对于人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旅游,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尚未顺沿着这种方式做好戏曲传播的文章。
此次在园博园里举办的戏曲文化周,可谓是带了一个好头。一周之内,全国65个剧团上演了370场剧目,吸引了18万人次的游客欣赏戏曲艺术。一位北京大爷说:“戏曲文化周让我在北京,就能看到莆仙戏《春草闯堂》,真是开了眼界。”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说:“想不到这次来北京旅游,居然看到了曲剧。”许多观众说,园博园的风景很好,加入戏曲表演的元素后,园内的文化氛围更浓郁了。
笔者因工作关系,在此次戏曲文化周期间连续几天徜徉在园博园中,一边看戏,一边思考。笔者认为,景点戏曲凭借着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展,其前途一定是广阔的,但是,要想做得更好,还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做进一步完善:
一是在景点处常设固定的戏曲舞台,每个节假日都演,使之成为景点活动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台最好是室内的,这样,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严寒还是酷暑,都能够保证正常演出。
二是充分利用全国丰富的戏曲剧目资源,每过一段时间更新一批剧种、剧目,让来景点看戏的人常看常新,受剧种、剧目的吸引,下次还想来景点游玩,从而让景区的游客、观众数量不断增加。
三是要用心配置剧种与剧目,既让本地人看到外地的戏,也让外地来此旅游的人看到本地的戏;既让老的观众欣赏到新的戏曲剧目,也让很少接触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欣赏到经典剧目的精湛之处。
四是外地剧种来到本地演出,景区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外地在此地的同乡会,让同乡会组织老乡们来看家乡戏的演出,让他们聆听乡音,纾解乡愁。
五是要有名角参与。景区管理者决不能认为这种演出仅是为了配合景区旅游业务,只是景点的一个点缀,而要将景点的戏曲演出和剧场的演出同样对待,要认识到景点戏曲是戏曲传播的重要渠道。如果仅将景点戏曲的演出当作年轻演员甚至是学员“练兵”的场所,所呈现的唱做念打达不到“艺术”的水平,那就会使观众对戏曲更加失望,这无疑是对已经不太乐观的戏曲受众生态的又一次破坏。
黄金赌城娱乐戏曲文化周已经成功举办两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建议有关方面认真总结,基于相关理论进行深度探讨,以使这种文旅融合的新做法在全国得以推广。
(朱恒夫)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