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非遗:是“躲”在博物馆,还是大胆“闯”市场?

2020年08月17日 09:27    来源:湖南日报   

  非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怎样保护和传承好她呢?8月12日,笔者来到湖南长沙市雨花非遗馆寻找答案。

  民间艺术的殿堂

  一进展馆大门,琳琅满目的门面、身怀巧技的艺人、古色古香的作品扑面而来,感觉像来到了一座城市中的绿洲,又像站在了连接历史和现在的艺术殿堂中。

  偌大的展馆里,有着各类非遗传承人的工作间:女书、泥书、陶瓷、造剑、瓷刻、木工、石刻、竹艺、棕编、湘绣、香料等,全湖南乃至全国的传统技术,都在这一座两层楼的馆内开花结果。邵东泥书传承人刘上四,光用桐油和泥巴就能把毛主席的字模仿得栩栩如生;做瓷器和刀剑的师傅们在作品上点缀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光;“洪氏一刀剪”的传承人能用一刀剪出几个不同字体的“福”出来;一个小水池中的茶座,被香料的飘渺云烟围绕着,恰似身处瑶池仙境……无论是用于欣赏的艺术品,还是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都能感受到传统工艺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除了埋头苦干的艺人,展馆中随处可见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在老师和讲解员的带领下,在展馆内穿梭,参观精美的工艺品,欣赏、学习老艺人们的手艺。

  “这么做是增强孩子们的体验性,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说不定,我们还会从中找到接班人。” 非遗馆馆长郭存勇介绍。

  孩子们在这座展馆中焕发出自己的生气。木工坊里的一双双生疏而灵巧的小手,正雕琢出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玩具;书法室里一对对聚精会神的眼睛,正观望着老师优美刚劲的笔法;一楼大厅里那些平日活泼爱动的小脑袋,也在安静认真地观看介绍非遗的宣传片。

  “老师教学亲切自然,课堂组织能力强,授课形式也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特点,内容细致而系统……” 一位同升湖学校的学生家长在授课评价表中写道。

  从木匠到家具老板,再到非遗馆馆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年仅13岁的郭存勇在父母的支持下,开始学习木匠工艺。对手艺和创新充满兴趣的他,在师傅的指导下,进步飞快。

  但时代的飞速发展,让他很快经历了一场转折:做手艺的出路,似乎越来越窄了。

  “工业化时代来了,原来需要手工精雕细琢的东西,现在工厂化可以大批量生产,手艺人的日子不好过了,东西也不好卖了。”在现代商业大潮的冲击下,郭存勇放弃了木匠之路,转而和妻子一起办起了一座木制家具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在做生意的闯荡过程中,他也看到了不容乐观的现象: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传统手艺人正在飞速减少, 他们手中的民间绝艺,也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这种情况下,如果手艺人还坚持之前的‘单打独斗’,作品就只能被搬到玻璃罩里供人观赏了。但是我们的非遗真的应该失去吗?明显不是,木工、竹编、湘绣、棕编、陶瓷等等,都是非常实用的东西。我看明白了,拯救非遗最好的方法,就是让非遗在传承的基础上市场化。”

  2014年开始,郭存勇退出了木制家居行业,开始从全国各地邀请非遗传承的手艺人,来到他在雨花区所租借的门面来展现自己的手艺。

  “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让所有的手艺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互相交流心得,让他们一起发展,一起传承我们的文化,也一起致富。这样一来,他们对自己的手艺和传统工艺的未来也会更加自信。”

  一开始的道路绝非平坦。在听说郭存勇打算做非遗文化产业时,他曾经的好友和股东认为这是在倒贴钱,从而疏远了他,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行动。为支付门面租借费赞助手艺人,他不惜卖掉自己从前创业赚钱买下的几千平方米的房子。

  在2015年5月的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上,郭存勇发现了“洪氏一刀剪”的传承人洪源的精湛手艺,听说老师傅经济窘困,他就邀请洪老师来自己展馆里发展。这位老艺人来到展馆后,培养了一大批徒弟。如今,老人虽已去世,但徒弟们不仅继承了他的衣钵,还开了工作室。

  “看到他们能赚钱,比我自己赚钱还高兴。”郭存勇感叹。

  让社会需要,让大众接受

  从2015年开始,雨花非遗馆设置了体验课,前来体验传统手艺的人与日俱增,2018年至2019年更是达到了10多万人次,一天最多可以看到三四十辆大巴车停在展馆门口。

  “北京最好的高中之一北京四中的学生来过我们这进行体验,同学们对这些传统手艺特别感兴趣。”郭存勇开心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喜欢来咱们展馆参观体验。比方说体验制作瓷器和刀剑的,都是些帅小伙。有年轻的血液加入是最可喜的,强迫人来学非遗是没用的,我们得证明它的价值,让别人愿意来学它。”

  非遗传承之路该如何走下去?郭存勇有自己的思考。

  在他看来,非遗不是文物,而是技艺,技艺是可以传承的。人们之前总是关心非遗能不能保护好,但其实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该怎么用,只有用好了才能传承好,这样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用担心文化的香火传递。

  “我们所见到的非遗,其实只是历史上的冰山一角,谁知道它经历过多少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演变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非遗成为一个实用和必用的东西,让人们看到它的市场价值,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人们带来乐趣。如此,非遗可就成为挖不完的宝藏。”(郑展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非遗:是“躲”在博物馆,还是大胆“闯”市场?

2020-08-17 09:27 来源:湖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