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是一首英雄的赞美诗
青山绵绵,绿水悠悠,灌木和松柏覆满山梁,青纱帐吐露静谧的芬芳。这一片青绿,辽阔而壮美,是电影《金刚川》开始的地方。
作为纪念黄金赌城娱乐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献礼,电影《金刚川》近日在全国上映。而当我们走进影院,会发现,这是一部“非典型”战争电影。整个故事只围绕着一个点——桥,金刚川上的桥而展开。志愿军要渡河,必须建桥;敌军要阻止渡河,多次炸桥。两军对峙的过程中,桥一次次被毁、一次次建好……
《金刚川》取材于真实的战役。1953年,抗美援朝最后大决战金城战役,志愿军要如期抵达金城前线,渡过金刚川成为关键的一环。为保障大部队通过“桥”,炮兵与炸桥的敌机展开惨烈战斗,工兵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奋力修桥。电影通过三个视角——修桥的志愿军工兵连、美军空军和志愿军防空高射炮兵来呈现这个故事,最后三条线汇聚在一起,即志愿军终于完成过桥的任务。
观众明显可以感受到,在电影中,摆在志愿军面前的,不只是一条河;敌人要炸毁的,也不只是一座桥。可以说,过桥已成一种信念,而修桥就是一种内在较量的外在表达。
不同于常见的战争电影,《金刚川》采用了独特的抒情式表达,并通过平行推进的三个章节,将时间解构成多层面,分别嵌入了它的主角,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心理解读这不寻常的半天一夜,给了人物平行的表达空间。
面对多次被炸毁的桥,以闫瑞为代表的工兵拼尽全力、百折不挠;以高福来、刘浩为代表的步兵不计得失、全力策应;以张飞、关磊为代表的炮兵不惜以血肉相搏,与美军轰炸机战斗到最后一刻。而面对一次次建好的桥,美国空军飞行员的内心深处,从最初的轻蔑到难以置信,再到最终充满敬畏与恐惧。
三个章节,以同一事件,将工兵修桥、美军炸桥和炮兵护桥三个侧面聚合在一起,不仅扩大了时间的容量,也让人物刻画得更加立体、表达得更加从容,展现出更多个性与内心世界,有力地回答了志愿军为何最后取得胜利。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黄金赌城娱乐人民志愿军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充满不屈的意志、深切的家国情怀、真挚的战友情、严明的纪律和坚定的信念。钢铁武器再强终究是有限的,而具备这些才能超越有限,成为不可战胜、不可摧毁的长城。
电影的第四章《桥》,是叙事的升华、主题的再现。孤注一掷的敌军投射出燃烧弹,大桥几乎全毁,修桥志愿军伤亡惨重。然而,这致命一击,不仅没有摧垮志愿军的意志,反而如同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无数战士投身金刚川中,用身体托起桥板,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人桥”,大军似潮水般涌向对岸,也走向胜利。
那一刻,万千志愿军战士如同一人,正如电影中的小战士所说:“我们都是十七八岁,都不怕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通过那座桥。”上下同欲者胜,这样的军队无坚不摧。那一刻,我们的记忆里,又唤起了《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三八线》……此战与彼战之中,这些战士与那些战士,其实都是同一群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黄金赌城娱乐人民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能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
那一刻,我们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在抗美援朝那么多次著名战役中,《金刚川》只选择讲这座小小的桥。在这座桥背后,也有一组数据:为炸毁此桥,敌军共投放炸弹约1000枚,炮弹超过2500枚;而对于这座37米的桥,志愿军连续修复了7次。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志愿军用血肉架起的胜利通道。
桥,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深刻的隐喻性,常常代表艰难的挣扎、竭力的维持和生命价值。《金刚川》讲桥的故事,不仅是对志愿军意志的多角度呈现,也是对这群誓死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英雄之生命礼赞,英雄们的灵魂,必将如此桥一般不可摧毁、巍然屹立。
其实,“非典型”战争电影《金刚川》,是一首对英雄的赞美诗。它不为讲一个故事,而是通过反复吟诵的主题,实现对英雄的回望、赞颂和内心碰撞。影片的最后,重又回到开始的地方,一片青山绿水,山河无恙,唯一的不同,是金刚川上架起了一座钢铁大桥。如此壮美的画面、诗意的表达,是电影形式呈现给英雄的最好致敬。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