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最大的休憩区改造 市民这样建言献策
当市民公园不再“属于”市民,人们会怎么做?
在瑞士苏黎世,市政府邀请拥有不同背景的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工作坊讨论,为城市重要公共休憩区的改造和发展建言献策。这种尽可能包容不同意见和需求的工作坊,或可为其他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
居民、摊主、官员列席
学童也可表达意见
“布鲁诺公有地”是瑞士城市苏黎世最大的休憩区。早在1988年,苏黎世市政厅就向市民保证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但1995年之后,大量的建筑工程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公园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举办大型活动,普通市民反倒难以亲近。市民的不满增多,如何确保休憩区恢复原有用途的议题得到了市议员的关注。
1999年,市政府对当地居民进行了一项关于休憩区使用的调查,结果发现居民对此有不同意见。除了不满经常在公园举办大型活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抱怨有人乱扔垃圾以及没有看管好宠物。基于这些关注点,“绿色城市苏黎世”办公室组建了一个项目小组,负责为休憩区制定新的利用和发展理念。
2002年—2003年,“绿色城市苏黎世”办公室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组织了几次公众自愿参与程序。2002年,面向社区约250名学童的第一届研讨会成功举办,会上,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关注点。而在由外部专家主持的第二次工作坊上,来自不同利益团体的约70名成员讨论了他们对该地区的看法。
人们为何会来参与这个工作坊?参与者是如何筛选出来的?怎样保证更多不同的意见得到倾听?
原来,“绿色城市苏黎世”办公室在开展工作坊之前设立了项目小组,并与社区协调办公室合作成立指导小组,小组由居民协会和其他利益团体的代表组成。指导小组成员负责邀请其利益团体内的公民参加主要的工作坊。此外,他们还在当地报纸上发布了招募信息。
参与讨论的70人背景各异,有的来自相关利益团体,如社区协会、家长协会、体育俱乐部和动物协会;有的是附近的业主,如饮食摊摊主、林地所有人、农民等;有的来自商业机构,如银行、购物中心、酒店等;有的是无组织的个人,如个体居民、自行车爱好者、养宠人士等;还有来自“绿色城市苏黎世”办公室、土木工程办公室、城市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部、市警察局、体育办公室等处的行政官员。讨论时,大家纷纷畅想,未来五六年休憩区应该是什么样。人们明确的是,布鲁诺公有地应该是保护自然生态、让使用者能够亲近自然、对家庭和儿童友好的地方。
组织者将工作坊参与者的意见提交之后,市政府决定将休憩区划分为4个拥有不同功能的区域。第一区被界定为“无狗区”,以满足不喜欢狗的群体(主要是有小孩的家庭)的需求,并被指定为休闲活动区。第二区和第三区专门用于举办由政府组织或居民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第四区用于娱乐活动。此利用理念还规定了举办活动的一般条件,以确保在上述区域不得举办大型活动。
意见高度分歧
寻找折中方案
通过参加工作坊和研讨会,来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坐在一起聆听不同的观点。不过,工作坊组织者也指出,参与者的期望不能过高。由于参与程序本身所限,参与者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只能在各种高度分歧的意见当中寻找折中方案。由于参与者往往无力应付实质性的讨论,相关讨论通常停留在表层。
此外,未能参与到工作坊讨论之中的市民也发表了反对意见。工作坊的大多数参与者都赞成限制宠物进入公园,狗的主人们对此自然无法接受。他们没有参加第二次工作坊,而是在当地报纸上表达不满。另一个利益团体——“绿色公有地联盟”则认为它们的利益在利用理念中未被充分考虑,因而拒绝支持这个工作坊。
2003年12月,经过部分市民代表参与讨论,布鲁诺公有地的全新改造利用理念诞生,并得到市政厅的批准。但这引来了更多的批评声音。改造理念提出要恢复贯穿公园的西尔河的自然形态,但由于相关地区属于苏黎世州所有,这一概念的实施需要市政府和州政府之间进一步合作。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反对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并就此提出上诉,相关项目自此陷入停顿。
由市政府负责的滑板公园项目,也面临法律上诉的挑战。2002年6月,市议会通过一项议案,提出在苏黎世建立自由式单车公园。然而,由于原有规划位置将兴建公路,单车公园需要易址。“绿色城市苏黎世”办公室领导的工作小组决定将“布鲁诺公有地”内规划的滑板公园与单车公园项目结合起来,计划在休憩区内兴建单车公园。对此,名为“苏黎世党”的政党发起了公民倡议,希望禁止在整个休憩区开展建设项目,包括规划中的自由式单车公园。该项倡议提出修改关于土地规划分区的法律,以阻止在休憩区兴建单车公园。后来,该项倡议被选民投票否决。最终,单车公园计划于2011年夏天建成。
布鲁诺公有地休憩区的改造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意见最初被纳入决策过程,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相关的法律上诉程序严重拖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利用理念。最终,相关项目花了将近10年时间才完成,此时居民及其需求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如此,“绿色城市苏黎世”办公室负责人仍然认为,尽力将各方意见纳入改造计划,最终结果才能尽可能地被更多人接受,休憩区才会是一个各方共享的公共空间。
(张录法 许德娅 译)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