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平实”不该成为奢侈品

2021年12月24日 07:34    来源:文汇报   

  胡晴

  无论是主创阵容还是题材,影视剧《女心理师》都足够引发关注。毕淑敏的同名长篇小说在14年前首版时就备受瞩目,导演柯汶利曾执导口碑票房双高的电影《误杀》;剧集所呈现的心理咨询行业,又是现实中日益受到关注但尚未有影视作品涉及的领域。

  然而播出之后,该剧的观众评论却呈现了两极化,评分则降到了5.1分,显然不是一个符合预期的结果。虽然网络评分有其问题,我们只能将其作为一项参考,但也相当程度地反馈了《女心理师》的播出效果。客观地看,比起很多披着行业外衣谈恋爱的所谓行业剧,该剧在心理学知识的输出上是专业的,在心理学案例的选择上是典型的,这也是一些观众愿意给予好评的原因;然而从其对内容的影视转化和表达上来看,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妨碍了其被更多关注所接受。

  女主光环

  遮蔽心理剧核心主题

  该剧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对全剧最核心的心理案例和治疗过程的呈现差强人意。心理治疗是一个专业而漫长的过程,在短短几集中呈现确实有难度,然而在目前播出的这些案例中,心理案例折射的社会问题和思考等深度内容被心理咨询师贺顿的强大能力遮蔽了。每个案例都被重重提起,轻轻放下,在女主人公贺顿闪闪发光的金手指指点下,轻易便得到了相对圆满的结局。

  比如莎莎和小元结婚的故事,本身是很容易引发观众共情的,因为它反映了当相爱的年轻人带着各自不同的背景组成一个新的家庭时所遭遇的不适、委屈和矛盾,其中提出的问题比如长辈以爱之名的干预、爱人的忽视和不作为,都能迅速吸引眼球引发思考。但剧集里是怎么表现的呢?在婚礼上,不愿再妥协的莎莎彻底爆发,拒绝结婚,贺顿一番循循善诱就挽回了谁都劝不住的新娘,之后故事又莫名走向了塑料闺蜜吃醋闹场,贺顿再次力挽狂澜,最终是一场和谐的心灵鸡汤。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心理情感问题最后成为了贺顿大女主光芒的背景板,观众没有收获价值,甚至感动都被“顿顿好棒”之类的赞美带跑。

  当然,公允来看,暴食症女孩、讨好型人格小职员和产后忧郁症二胎妈妈的故事都要相对完整自然一些,演员的精彩演绎也贡献了一些催泪瞬间和高光时刻。但在这些故事单元中,一方面强调着心理咨询师只是帮助受访者看到世界的另一种可能,真正治愈自己的还是来访者自己,但另一方面,却高度依赖于心理咨询师的无所不能,女主是不折不扣的中心和关键,让观众对于心理案例的走向都产生了接受偏差,这是该剧的一个整体性问题。

  过于炫技

  影响故事讲述和观剧体验

  在柯汶利的执导下,《女心理师》在运镜、剪辑等方面都倾向于电影式的手法,具有创新性,比如“文戏武拍”,使用棋盘等道具将来访者的心理具像化,让观众直观感受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但有些手法可能在《误杀》里是合适的,放在电视剧里,就显得过于凌乱炫技。

  比如频繁的场景转换,目的是扩大剧集容量,多线并进,保持悬念,循序渐进地将暗线发展为明线,实现一种抽丝剥茧引人入胜的效果。但是最终的效果却是,场景切换突然而凌乱导致主线故事被严重干扰,且破坏了故事讲述的流畅性。观众好不容易被调动起来的胃口,随着跳来跳去的场景被拖没了。除此之外,剧中还有不少节奏的改变,气氛的转换,比如忽然的对视、停顿、慢镜头、回忆闪回,比如从抒情甜蜜到阴暗森冷的无缝对接,都未免过于生硬且没有必要。其实,对于《女心理师》这样一种题材和类型的剧集来说,与其追求目前如此复杂的穿插,不如完整地把每一个单元的故事好好讲述下来,那些叙事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刻意高级并没有实现真正的高级感。

  类型不兼容

  造成整体感缺失

  对于该剧的类型定位,主创团队曾经给出过一个“混类型”的说法,即“不仅有职业的部分,同时还混杂了爱情、亲情、喜剧、惊悚、悬疑等元素”,希望在呈现既定主题的同时又可以带给观众更多样的感受。这样的设想无疑是美好的,也符合当下影视剧创作“类型+”的趋势,可惜并未在具体实施中产生预期的化学反应,穿插的各条类型线索都占据了一定比重,又缺乏主次,未能在一个大的主题下实现有机融合。由此造成的观感是,虽然男女主要演员的颜值演技都过关,各个单元的配角更是演技出色,时时触发泪点,但从整体上看,几位演员似乎在各演各的,因此有网友开玩笑似地总结该剧“女主专心搞事业,男主负责谈恋爱,男二在悬疑的迷雾剧场,女二重点表现友情”。

  更重要的是,因为各种类型主次不分,还导致了彼此之间互不兼容。比如男女主的感情线,原著中的爱情模式过于复杂,的确不适合照搬到剧集里,但套用校园恋情、不打不相识之类甜宠剧中惯用的梗,就与女主沉稳睿智的人设格格不入。而男二每次出场的氛围、表演甚至配乐都很突兀,强行代入悬疑阴暗的氛围,却又没有明确的意味,反而重复且不自然,难免有些故弄玄虚的嫌疑。

  今天的国产影视剧创作逐渐有了去流量重内容的自觉,很多大制作影视剧开始将内容作为主打,这是有诚意的进步,但也同时考验着创作人员的内容诠释能力,而不是沉浸于概念和技术,让“平实”成了奢侈品。尤其对于内容表现的核心、技术手段运用的目的以及类型元素的混搭层次等问题,都应该有所思考。否则,“内容为王”将只能停留于概念或者美好愿景。具体到《女心理师》,该剧的热播,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当代人对于心里疗愈的巨大渴求,也正因为如此,其经验和教训才更加值得总结和吸取。

  (作者为黄金赌城娱乐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王婉莹 )

“平实”不该成为奢侈品

2021-12-24 07:34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