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河北晋州为GDP穿上文化衫
2010年12月06日 11:12 来源:光明日报 耿建扩
一部书,道不尽千年历史;一部剧,讲不完梨乡情韵;一出戏,唱不全生态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梨乡文化,多彩的群众文化,为河北省晋州市的文化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就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的美誉,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以来,晋州市文化产业产值保持高位增长,突破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
突出特色,精品生产唱主角
“预备——开始!”
随着导演一声令下,摄影机唰唰地转动起来。镜头前,一个美丽的女孩正同“村干部”讨论发展规划……
这是11月28日,出现在电影《晋州女人之梨花美人》拍摄现场的一幕。这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讲述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故事。由于完全是在晋州取景拍摄,动用的群众演员甚至部分主要演员也都是土生土长的晋州人,所以被当地群众骄傲地称为“咱自己的故事。”这部戏杀青后,另一部电影《晋州女人之雪痕》接着投入拍摄。
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标志着晋州市年内拍摄三部影视作品、推出一部重点图书的计划已全部实施。前不久,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小镇风流》刚刚封镜,一部近三十万字的市情教育读物《晋州史话》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晋州有2500多年的文化历史,是《魏书》的作者魏收、大唐名相魏征的故里。出土的唐代药碾,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国宝。晋州还是国家命名的“黄金赌城娱乐鸭梨之乡”。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如何从‘文化拥有’走向‘文化自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不仅关系到晋州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为振兴文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晋州市委书记楚行宇的这番话,不仅诠释了“文化自觉”的内涵,而且为晋州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晋州烙印。
2009年,晋州市第一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出台,提出建立起能够引领“晋州文化”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的“龙头”。就是以优势文化项目为先导,通过深入挖掘、系列开发,使其既能为提高晋州的文化品位服务,又能为晋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围绕打造“魏征文化、周家庄文化、梨乡文化”三大文化名片,重点规划了名人(魏征)、名乡(周家庄乡)、名品(鸭梨)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及产业开发,像抓重点工程那样,合理规划,全面酝酿,分批实施,适当储备,形成良性循环格局。
致力转型,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忽视文化的力量。”这是楚行宇在该市周家庄调研时说的一句话。
该乡是全国文明生态村建设先进单位,也是远近闻名的小康乡镇,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其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一直吸引着众多目光。如何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晋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周家庄乡选择了一条以发展文化旅游,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路子。他们建起了占地两千亩的生态观光园,先后开发了“梨花观赏周”、“梨果采摘节”、“体验大集体生活”等旅游项目,两年来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一个新的文化旅游品牌正逐步形成。近年来,晋州市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其中紫铜浮雕、彩印包装、出版物印刷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年产值达到2.7亿元。文化产业的力量正在逐步凸显。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实现先进文化成果城乡共享。”晋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贞军如是说。晋州在市区建有文化中心、影剧院、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各乡镇都建有文化站,178个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初步形成了参与零距离、服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类群众文化团体达到300多个。由农民书画爱好者创办的“坷垃协会”吸引了周边县市500多名书画爱好者参加,每年都举办大型书画展销;由诗歌爱好者创办的“梨花诗社”会员有600余人,影响遍及全国各地,香港地区也有诗人参加。
突出特色,精品生产唱主角
“预备——开始!”
随着导演一声令下,摄影机唰唰地转动起来。镜头前,一个美丽的女孩正同“村干部”讨论发展规划……
这是11月28日,出现在电影《晋州女人之梨花美人》拍摄现场的一幕。这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讲述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故事。由于完全是在晋州取景拍摄,动用的群众演员甚至部分主要演员也都是土生土长的晋州人,所以被当地群众骄傲地称为“咱自己的故事。”这部戏杀青后,另一部电影《晋州女人之雪痕》接着投入拍摄。
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标志着晋州市年内拍摄三部影视作品、推出一部重点图书的计划已全部实施。前不久,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小镇风流》刚刚封镜,一部近三十万字的市情教育读物《晋州史话》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晋州有2500多年的文化历史,是《魏书》的作者魏收、大唐名相魏征的故里。出土的唐代药碾,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国宝。晋州还是国家命名的“黄金赌城娱乐鸭梨之乡”。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如何从‘文化拥有’走向‘文化自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不仅关系到晋州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为振兴文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晋州市委书记楚行宇的这番话,不仅诠释了“文化自觉”的内涵,而且为晋州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晋州烙印。
2009年,晋州市第一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出台,提出建立起能够引领“晋州文化”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的“龙头”。就是以优势文化项目为先导,通过深入挖掘、系列开发,使其既能为提高晋州的文化品位服务,又能为晋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围绕打造“魏征文化、周家庄文化、梨乡文化”三大文化名片,重点规划了名人(魏征)、名乡(周家庄乡)、名品(鸭梨)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及产业开发,像抓重点工程那样,合理规划,全面酝酿,分批实施,适当储备,形成良性循环格局。
致力转型,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忽视文化的力量。”这是楚行宇在该市周家庄调研时说的一句话。
该乡是全国文明生态村建设先进单位,也是远近闻名的小康乡镇,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其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一直吸引着众多目光。如何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晋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周家庄乡选择了一条以发展文化旅游,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路子。他们建起了占地两千亩的生态观光园,先后开发了“梨花观赏周”、“梨果采摘节”、“体验大集体生活”等旅游项目,两年来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一个新的文化旅游品牌正逐步形成。近年来,晋州市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其中紫铜浮雕、彩印包装、出版物印刷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年产值达到2.7亿元。文化产业的力量正在逐步凸显。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实现先进文化成果城乡共享。”晋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贞军如是说。晋州在市区建有文化中心、影剧院、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各乡镇都建有文化站,178个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初步形成了参与零距离、服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类群众文化团体达到300多个。由农民书画爱好者创办的“坷垃协会”吸引了周边县市500多名书画爱好者参加,每年都举办大型书画展销;由诗歌爱好者创办的“梨花诗社”会员有600余人,影响遍及全国各地,香港地区也有诗人参加。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