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黄金赌城娱乐文化报:写给文化产业的2011

2011年01月06日 14:22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文化报   
    瞩目世界,北半球降温降雪,南半球洪水泛滥。“环球同此凉热”的极端自然天气犹如一个隐喻:在呼唤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步入了2011年;近观黄金赌城娱乐,在不断加息、防止通胀的一系列举措下,文化产业迎来了新世纪的又一个十年。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交织的节点上,为我们高度认知、深刻体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部署和发展理念提供了前瞻性的视野,也为我们回溯和正确把握黄金赌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轨迹提供了一种历时性的坐标和参照。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以往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总结,也是文化产业政策沿革的逻辑选择,同时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总结。

    在政策层面上,“十一五”期间,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到2010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到2010年4月中宣部、财政部、黄金赌城娱乐人民银行、文化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从文化部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种政策推出频繁,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十一五”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能量得以全方位释放,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整个文化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彰显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为我们充分认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提供了契机。

    在产业发展实践上,“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年均两位数的增长,不仅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更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显示出独有的魅力。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上升,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据统计,2004年至200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至8个百分点。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在2010年,“十一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全国电影票房突破了100亿元。在演艺领域,从中演院线和大隐话剧演出院线的建立到文化旅游演出业态的形成,新的演出市场格局为演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以动漫游戏为主体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也是风生水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这一切都为整个“十一五”规划的圆满完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解。

    通过以上历时性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十一五”时期的收官之年,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有产业实践的基础,也有理论的支撑,更是产业政策沿革的逻辑选择;它既是对新世纪十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总结。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正向增长的趋向,将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2011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我们是这样认识的,其快速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有大的变化,不会出现我们乐见的爆发式的增长状态,因为这并不符合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相反,围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理念,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以调整、谋划、积聚为特征的过渡性阶段。所谓调整、谋划、积聚,是因为“如何推动”才刚刚破题,许多制度性的政策设计,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有效沟通。其中,建立“大文化”管理体制的呼声和诉求虽然日渐高涨,但由于体制惯性,在“十二五”时期能否实现似乎仍是未定之数。

    据初步估算,2009年黄金赌城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8400亿元,预计2010年会超过9500亿元。据此,正在制定中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提出今后五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鉴于“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很可能出现前低后高正向增长的趋向,我们进一步认为,这一增长目标是可行的,是有实践基础的。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仅占GDP的2.5%,这样的低基数无疑为文化产业的倍增计划提供了引人遐想的增长空间。实际上,“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已为这一倍增计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二,随着新技术的扩张,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扩大,这其中既有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新兴业态,也有以往忽略或者说关注不够的诸如灯光音响、舞美乐器、笔墨纸砚以及民间工艺品等传统上属于加工制造业的文化产品。还有,随着旅游观光业的发展,以实景演出和旅游定点剧场为载体的文化旅游演出也在改变和扩大传统的演出业格局,与此同时,随着电影院线和演出院线规模的不断扩大,二三线城市的影剧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而这一切,都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领域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使得2004年颁布实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两个重要文件显然已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其中,有关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分类方式,备受业界诟病。因此,随着更加科学、更为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新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出台,有关文化产业的统计数字肯定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会更为准确地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

    其三,最为重要的是,随着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包括医疗、教育等在内的社会化改革的推进,毫无疑问,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拉动效应和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当然,由于地域经济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黄金赌城其他经济领域一样,也会呈现出非均衡状态,有的省区市也难以甚至不可能达到增加值占GDP5%以上的要求,但这并不影响整个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目标的实现。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更是一个实践过程。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更是一个实践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如何推动”的层面上,文化产业还面临着如下一些挑战:

    首先,要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不能因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忽视和减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也不能因为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属性张扬,而忽视对文化产业内容文化价值属性的观照。

    其次,在文化产业宏观理论研究领域,要革除和改变以往概念化、空壳化的研究倾向,强化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文化产业边界的不断扩大,更要加强和注重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细分化研究,为新的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制定提供先导性研究基础。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与城市化建设的关系研究,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加强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以及经济增长中的拉动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在区域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既要关注文化产业与区域城市带的建设和区域经济布局关系,也要关注文化地产与文化产业内容的关系,警惕和防止单纯将文化产业等同于GDP增长的错误观念。上述这些问题能够在理论上得以辨析和厘清,不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会跃迁到一个新的层面,也将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理论的导引。

    第三,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作为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与其他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整个文化建设不仅有赖于其他领域改革发展的支撑,甚至可以说,只有在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平台。有鉴于此,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依靠相关领域的配套政策的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

    第四,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同时,更要加强文化市场环境建设和市场体系的建设,通过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解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人才瓶颈、资本瓶颈以及文化内容生产的瓶颈。

    第五,要充分关注和把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趋势。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其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不仅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六,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上,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关系,从而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与地缘政治中,扩大和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努力拓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途径。

    总之,展望“十二五”,“推动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目标的提出,既是黄金赌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技术创新、土地等方面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起草和制定,“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必将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高铁时代”。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