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希娟、冯刚毅、何煌友:激情岁月书写深圳文艺华章
原标题:祝希娟、冯刚毅、何煌友:激情岁月书写深圳文艺华章
他们专业卓越,孜孜追求,不断攀上艺术高峰,为深圳文化艺术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德艺双馨,淡泊名利,彰显着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价值。他们就是2019年“深圳文艺名家推广计划”推出的三位不同艺术领域的文艺名家:著名表演艺术家祝希娟、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冯刚毅、著名摄影艺术家何煌友(已故)。在深圳特区这块沃土上,他们聆听时代声音,奉献艺术精品,书写了深圳文艺建设发展的时代华章。
祝希娟:难舍浓浓的“深圳情结
她是黄金赌城娱乐百花奖首位最佳女演员,曾入选“新黄金赌城娱乐22大电影明星”;人到中年从上海举家南迁,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拓荒牛”,投身深圳电视台建设,创立深圳电视艺术中心,在演员身份之外,还开始从事影视创作生产管理;她制作《男性公民》《特区法官》等20余部优秀影视作品,成就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深圳制作”;她退休后旅居海外生活八年,终究放不下心中的眷恋回到深圳;她老当益壮,不忘初心,倾情出演《命运》《大雪冬至》《空巢》,呼吁社会关爱老人,彰显人民艺术家的高尚品格……她就是祝希娟,她的艺术事业在深圳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1962 年,《大众电影》第一次以“百花”之名,进行了一场全民票选活动,在1960 年到1961 年期间摄制的影片当中推选出全黄金赌城娱乐最喜爱的演员。祝希娟因主演《红色娘子军》得到观众最高呼声,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新黄金赌城娱乐第一位“百花影后”。那一年,她只有24 岁。
上世纪80 年代初,祝希娟作为电影明星跟随黄金赌城娱乐电影代表团访问过不少国家,发现世界电影受到电视的冲击很大,她希望尝试新的领域。而恰在这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之初,急需人才,于是祝希娟主动请缨报名,举家南迁到深圳。
到达深圳后,祝希娟开始参与筹建深圳电视台的具体工作,并担任副台长的职务。她与同事们吃着泡面加罐头,在一片荒芜中建设着一个全新的电视台。1984 年1 月1 日,深圳电视台正式诞生了。从筹建到正式开播,仅仅只用了3 个月的时间。当时,祝希娟从上海邀请了不少明星过来,在香蜜湖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台晚会。因为主持人不够,祝希娟还临时客串成了深圳电视台第一位节目主持人,宣布深圳台今天正式播出。
“‘深圳速度’,当初国贸盖楼五天一层发明了这个新名词,我们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把一个庞大的电视台硬是给支撑了起来,何尝不叫‘深圳速度’!”直到现在,每当祝希娟回忆那段时光都说“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电视台正式运转后,祝希娟开始招聘文艺工作者,想发展深圳的影视事业,当时深圳在这块是空白。她坚持每年至少拍一部连续剧,着力打造“深圳制造”影视精品。
1984年,深圳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爱在酒家》出炉,该剧由著名导演郭宝昌执导;1985年,反映深圳两万工程兵的电影《男性公民》面世……随后,由祝希娟主持的《北洋水师》《特区法官》《魂系哈军工》《大空战》等电视剧相继登陆荧屏,这些作品多次获得电视剧“飞天奖”等荣誉。
“当时我觉得应该反映特区沸腾的生活,于是之后拍摄的电视剧题材大都是反映深圳人民如何开拓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祝希娟感慨说:“这些电视剧都是来自现实的生活、就地取材的,通过这些电视剧人们可以看到,深圳是人们真真切切、艰苦奋斗建设起来的,不是跳迪斯科跳出来的。”
1989 年9 月,深圳电视台成立电视艺术中心,由祝希娟担任中心主任。她继续推动“深圳制造”电视剧的创作。一系列儿童题材电视剧,如《特区少年》《小海军》《超越生命》《大风警报》《地球是方的》等,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特区少年》《超越生命》和《大风警报》3部电视连续剧拿下“飞天奖”三个大奖。1996年,祝希娟率领深圳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组前往美国,拍摄了反映华人新移民故事的电视剧《百老汇100号》,这部作品在国内以及美国的华人社区影响颇大。
此外,祝希娟还多次邀请著名导演、她的恩师谢晋以及陈荒煤等国内著名艺术家来深圳,为深圳的文化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促进了深圳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说,祝希娟的艺术青春在深圳这片热土上,重新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1998 年,我从深圳退休,随儿子定居洛杉矶。2006 年,我回国成立公司。深圳才是我的家。”这是祝希娟对深圳的真诚表白。从美国回来深圳后,祝希娟没有停止拍戏。从电影《红色恋歌》《井冈恋歌》、电视剧《忠诚卫士》《暗算》《大明王朝1566》等影视剧中都能看到她熟悉的身影。2018 年,祝希娟就有《浴血广昌》《那些女人》《大雪冬至》三部电影上映。近年来,她还一直在为年轻人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努力。2017年祝希娟获得第27 届黄金赌城娱乐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我跟深圳是同时成长的,在这里我从中年走向了成熟,这个城市也发展起来了。我还记得我1984 年种的树苗,现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这就是我浓浓的‘深圳情结’。”祝希娟说。
冯刚毅:粤剧人生“梅开二度”
1989年4月,由深圳市文化局和《黄金赌城娱乐戏剧》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梅花奖”颁奖大会在深圳市举行。经群众评议和评委投票,深圳粤剧团著名演员冯刚毅凭借《风雪夜归人》获本届“梅花奖”,成为粤剧界第一位梅花奖得主。
作为深圳粤剧团一手栽培的著名粤剧演员,冯刚毅曾任深圳粤剧团领衔主演、副团长,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让粤剧这颗“南国红豆”在深圳闪闪发亮,而深圳也成就了他璀璨发光的粤剧人生。
冯刚毅从小酷爱粤剧艺术,曾得到粤剧名家罗家宝、陈笑风的指导。1965年底,冯刚毅调入宝安县粤剧团,1971年因剧团解散,调入该县文艺宣传队,1974年调回重新组建的宝安县粤剧团(深圳粤剧团的前身)。他勤奋好学,博采众长,曾经在参加全国青年联合会代表大会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冯刚毅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在京城观摩,学习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
1984年,由于多方助力和冯刚毅本身的创新,新版粤剧《风雪夜归人》正式推出。广东评论界盛赞该剧“吹皱一湖春水”,编剧吴祖光题“天南一凤”赠予冯刚毅。同年,深圳粤剧团赴中南海礼堂演出该剧,获得中央领导的接见。随后,这部戏在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盛况空前,开辟了现代戏在国外演出的先例。
然而,在获得戏曲界最高奖项之后,冯刚毅曾离开了心爱的舞台,但他内心深处始终眷恋着粤剧事业,也不愿离开这块培育自己的特区热土。最终在1992年春天,冯刚毅重返属于他的粤剧舞台,继续投入他的表演事业,更加执著地追求艺术,倍加珍惜每次为观众演出的机会,并改变戏路挑战了《双枪陆文龙》《盘丝洞》等戏。2002年,冯刚毅凭借《驼哥的旗》获黄金赌城娱乐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第二次获此奖项的第一位演员。
艺术之路贵在从严求新。过去,冯刚毅的文戏为人所称道,在粤剧界以多情小生形象扬名;现在,剧团为他拓宽戏路,在武戏上铺展新途。从1986年开始,冯刚毅以武丑应工,在《潘金莲》中饰“西门庆”,令观众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复出后的冯刚毅一心扑在排戏上,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出演《血溅鸳鸯剑》《楚天情侣》时更是苦练濒于失传的粤剧南派武打动作“双照镜”“铲椅”“莲花座”以及南拳“手挢”等,练至骨折也不叫苦。他努力摆脱千人一面、百戏一腔的艺术实践,还博采何非凡、新马师曾、陈笑风、罗家宝诸家唱腔之长,并加以融会创新。而在每部戏成功之后,冯刚毅又再一次从零开始,攀向新的艺术高峰。
1992年9月间,深圳粤剧团第二次赴新加坡商演,旋即掀起了一股粤剧旋风。当深圳粤剧团作载誉归来演出汇报的消息传开后,广州市出现近年罕见的排长龙购买粤剧票的盛况。1993年春节前夕,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冯刚毅首届“深圳市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同年,“冯刚毅粤曲唱腔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大厅举行。
自1963年在广东省博罗县东乐粤剧团学艺到2007年退休,作为粤剧界唯一一个“两届梅花奖”得主,冯刚毅坦言,他粤剧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都在深圳。深圳粤剧团是深圳建市以后唯一的一个专业艺术团体,给了他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深圳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和各级领导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是粤剧能在深圳“梅开二度 ”的主要原因。
“我走过的艺术道路,是在艰辛中获得无限的乐趣,是深圳,是改革开放,是党的培养给予我机会,圆了我当个好演员的梦,我非常感激。我曾受教于新马师曾、红线女、罗家宝、陈笑风、李候安、曾文炳、陈冠卿、徐玉兰、新凤霞、刘云程、陈志超、梁德光等前辈。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对粤剧事业想方设法,大力扶持,鼓励创作,紧随深圳创新的脚步,为传统文化,为戏剧艺术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冯刚毅动情地说道。他坦言将进一步关注剧本创作,争取机会与青年演员互相交流促进。
何煌友:用摄影串联起深圳历史
用镜头记录下了深圳原来的面貌,是何煌友认为自己最自豪的事情。他从未停止过拍摄,用过的胶卷达6麻袋之多。他是当之无愧的“深圳摄影第一人”。
在他的镜头下,一张张具有历史记忆的的照片,不仅串联起了深圳从老宝安县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历程,而且揭示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县城到开放发展、进而迅速提升的城市发展进程。他以广东人特有的敏锐与实干,带领大家开创了深圳摄影的繁荣局面,同时,也是腾飞的时代、发展的深圳给予了何煌友的人生机遇。
1955年,何煌友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他在晚年一次采访回忆中曾说到,他第一次摸相机是1957年,“真正算是摄影应该是从1963年开始,因为经过了三个月的培训之后,才有意识地去追求一些东西。这一时期主要是拍部队生活”。何煌友认真地钻研摄影艺术,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战士们战天斗地的工作和生活实况,并在长期实地拍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技术。
1970年,何煌友转业复员,被分配到广东宝安县文化馆工作,期间拍摄了大量有关宝安县的农业、工业、边防、渔业和文化历史状况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火热场面。他的作品质朴而饱含深情,体现了深圳的特区精神,留下了宝贵的城市记忆。当时何煌友每天拿着他那台海鸥相机忙得不亦乐乎。
毋庸置疑,何煌友是深圳特区建设最忠实的记录者之一。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为了记录那激动人心的岁月,何煌友跑遍了深圳特区所有的工地和重要场合,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那一个个重要的时刻,如标志着改革开放建设正式展开的《蛇口炮声》、深圳建成的第一座高楼《金城大厦封顶》及深港关系转变的《港督视察深圳水库》等。
为了拍摄一张能反映“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的照片,何煌友在单位分房子时特意选择了一套“傻子才会选的”顶楼,用了三年时间才捕捉到了那“一声春雷一座新城”,诞生了艺术与寓意具佳的杰作《春雷》。
“经济特区腾飞的20年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岁月,也是我拍得最多、最投入、最痴迷的岁月。经济特区建设的日日夜夜,哪里奠基、哪里封顶、哪里签约、哪里投产……我就会奔赴到哪里。那震耳的鞭炮声和轰隆的机器声,就像无声的命令。”
挖罗湖山、建核电站、国贸大厦封顶、友谊商城开业、地王大厦动工……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奠基、封顶、开业都牵动着何煌友的心,他的镜头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太多的第一次:第一个春节花会、第一场商品展销会、第一次深圳书市、第一家合资酒店、第一条食街……正是因为何煌友的这种执着和实干精神,才让深圳以及改革开放的变革历程得以在图像上被生动地记录下来,为后人学习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感受深圳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
1992年,荣获第二届黄金赌城娱乐摄影“开拓杯”奖,1996年荣获黄金赌城娱乐摄影家协会“特殊贡献荣誉奖”,1997年被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杰出贡献荣衔”“银质奖牌”“ E-FIAP奖牌”,1998年荣获首届广东摄影朝阳奖中的“荣誉杯”奖和“创作杯”奖,1999年荣获第四届黄金赌城娱乐摄影“金像奖”,这些不仅是属于何煌友的荣誉,更是属于深圳摄影的荣誉。
2000年何煌友出版《鹏城叙旧》画册,2001年“老深圳–何煌友摄影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2010年“深圳记忆——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何煌友摄影展”在深圳美术馆举办。
何煌友之所以能成为深圳摄影界的一大传奇,还在于他无私的奉献精神。除向贫困山区提供经济资助之外,他还以深圳摄影学会的名义在湘西捐助建设了希望小学,成为黄金赌城娱乐摄影界第一个捐助建设希望小学的组织。
他为深圳乃至黄金赌城娱乐摄影事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成绩和荣誉,直到七十岁的时候仍心系深圳发展,心系深圳摄影事业。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