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的本真不能丢
老织布机、旧厂房、羊肉烩面……这是很多老郑州人记忆里国棉三厂的模样。最近有个好消息是,三厂要建成“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将于近期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2年开放,并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藏品。
“二产变三产,黑色变彩色”,这是对工业遗存重获新生最形象的描述。郑州二砂,曾经锈迹斑斑的生产厂房,如今被创意开发、艺术设计等现代文化重塑,成为众多“文青”的膜拜地;滑县西纸厂,集餐饮、会务、旅游、文创于一体,让附近居民和游客有了休闲好去处;洛阳涧西工业遗产街,保存完好的苏式建筑鳞次栉比,穿梭其间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种发展潮流,工业时代的烟囱、厂房,信息时代的产业园、博物馆,经过创造性规划和保护性开发,就这样跨越时空、勾连一体。
工业遗存对于留存城市记忆、记录城市发展轨迹有着独特的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小时候家附近每天轰隆隆的工厂,那是在厂房大门外等着父母下班的童年时光,那是“工业学大庆”“向四化进军”的激情燃烧岁月。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工业遗产是否可以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现当代工业遗存如何更好地与城市文化、都市生活有机融合?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步,前几日,《郑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出炉,对中原区的定位即是“传统老工业区加速向都市友好型产业基地转型升级”。
工业遗存的保护,要体现对原有建筑结构整体性的尊重,不能失去其本真,丢失其特色。从民间呼吁到国家重视,在保护传承利用已成共识的大环境下,很少再有工业遗产被一铲子铲下去“轰然倒下”的悲剧,但在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盲目建设造成“千厂一面”的问题,发展模式化、套路化,项目之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其实,工业遗产的物质形体与文化内涵众多,创意产业园只是通向“罗马”的道路之一,对其再开发,可能需要发挥比人类创造这些工业时大得多的智慧,就像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定位工业旅游,首钢冬奥广场则瞄准了“体育+”风口,“新华1949”产业园另辟蹊径打造文化金融创新重镇,都成为业界经典案例。
未来模式的创新,在于每个城市积极的创造。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