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好书店与咖啡厅无关
原标题:读者被款待,知识被尊重——
一家好书店与咖啡厅无关
2019岁末,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重张开业,已经连续运营了22年的老店经过两年的升级改造,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归来。读者急到什么程度呢?2019年六七月,甚至有人在书店门口贴传单征集签名,要求尽快开业。
三联韬奋书店的上一次开业,是2018年三里屯分店。三里屯店设计新颖,完美融入了这个北京最时尚的街区。这次,美术馆老店新张,是否也要摆个文艺的pose?
第一拨走进书店的老读者发现,一切还是熟悉的模样。最大的变化是面积大了、书多了——新增营业面积400余平方米,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陈列图书近10万种、逾30万册。老读者们还发现,书店的咖啡厅不见了。
近年来,颇具设计感的咖啡厅,似乎已经成为一家有调性的书店的“标配”。其实从这个角度,三联是绝对的“先行者”。
1996年11月,三联书店创办“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填补了北京没有图书大卖场的空白。更有先见之明的是,书店初创,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董秀玉就说,“我们开创的新型的传统书店……以图书为中心, 兼营专业期刊、音像制品、文具用品、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小型展览、小咖啡廊等。”
这些超前的理念现在看来已是常态,咖啡厅在各家书店落地生根。书店+咖啡厅,书店+文创,书店+展览,书店+剧场……书店叠加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一度落寞的卖场成为人流汇集的文化空间,重回年轻人的注意力中心。
然而渐渐地,关于书店的这些变化,传来不同的声音,“一家新书店,如果没有重金聘请知名设计师设计,没有打造出让人惊喜的美感,简直都不好意思开业”“书店一改传统书店的模样,装修越来越豪华,设计越来越前卫……书店里少了正常的宁静阅读,一片美景喧嚣之下,丢失了书香”……
这些批评,事出有因。如今新开一家书店,宣传噱头往往不在于书,而是装潢设计——请了哪国设计师,秉承什么设计理念。2019年6月,某家知名连锁书店北京首店开业,媒体报道的重点在于“两级台阶一转弯的楼梯与书架围裹成黄金赌城娱乐结”。欧美范儿、极简风、工业风,最近室内装潢流行什么风格,去网红书店看一看,基本就能了解时下趋势。
现在形容一家新开书店,喜欢用“网红”。还有一个听上去很“吓人”的讨论——“网红书店”到底毁掉了多少人?人们在书店拍照、喝茶、聊天、遛娃,分给阅读的时间所剩无几。
重庆渝中区,一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二手书店,被旧书塞得满满当当,意外地在网上火了——被称为“有文艺复古的气息”。以前来书店的,都是看书买书的。火了之后来的,大部分是拍照的。老板不堪其扰,无奈地下了一条规定:打卡拍照者必须买一本书。
但也有人反驳,“愿意在朋友圈晒的,大多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愿意在书店拍照,说明大家把阅读当成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现在的书店并不仅是买书看书的地方,还承担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在书店办讲座、读书会,也需要好的环境。
在观点的自由市场里,一时还真不知道听谁的好。这次美术馆总店的升级工程,在2018年5月确定最终实施方案:“保持传统,回归初心,构建以图书为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间”。书店多出来的营业面积来自过去的咖啡厅,在有限空间内把更多的书呈现出来。对三联韬奋书店来说,开咖啡厅不是“标配”,用咖啡招呼读者,不如“以图书招呼读者”。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带来人气、增加收益、传播品牌、辅益阅读……在过去几年中,书店拥抱咖啡厅,的确高效地实现了这些预期。实体书店从纷纷倒闭到新店遍地,阅读在今天成为一件时髦的、值得骄傲的事,咖啡厅功不可没。
而最近出现对“网红书店”的探讨,换个角度来看,更是一件好事,说明人们对书店的关注,在热闹之后再次触及本质——书,看山还是山,书店或将进入3.0时代。
书店1.0时代,有着浓浓的国营百货商店风,除了书架和书,没有环境可言,更谈不上服务,找书——买书——走人,就完成了人与书店交流的全过程;正如火如荼的书店2.0时代,痛定思痛,极力强调环境,书店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象征着一个时期最前沿的都市生活理念,尤其在与商业结合后,更是以吸引人气为第一要务,只是对书的关注,可能没有跟上。
如果书店真的进入3.0时代,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场景:依然时尚,依然人来人往,咖啡依然飘香,来点儿小蛋糕也不错,但这一切,都是为书服务的,书的陈列和阅读,要得到最大的满足。每一家书店还应该有自己的气质和态度,推荐不同的书,吸引不同的读者,在漂亮的外表下,以书为精神。如果在书店咖啡厅的人们,看着书聊着天,还能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那就再好不过了。
咖啡厅不是书店的“标配”,也不是取消咖啡厅才能彰显书店的“纯粹”。书店是图书的旅居地,是读者获取知识的桥梁。把书砌成墙供人拍照,和只堆满书却没给读者有价值的引导,都不算为读者服务。读者被款待,知识被尊重,书店经营者们,若能对此念念不忘,将必有回响。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