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移动
今年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黄金赌城娱乐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举行,本次活动将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疫情防控在一定程度上给博物馆直播按下了“快进键”,进入直播时代的博物馆已经意识到,传统的“观看艺术”正在接受挑战,提供“复合型”艺术体验才能使博物馆直播在未来依然让人期待。
博物馆开启直播“带货”模式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将首次启动“国云展”平台,汇集、展示全国博物馆优秀线上展览项目,并组织开展“博物馆展览云直播活动”。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博物馆的正常节奏。为了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许多博物馆在疫情暴发之后,陆续闭馆。
虽然关上了门,但是相关部门还是为博物馆留了一扇“窗”——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会议,部署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针对各个博物馆的闭馆状态,文物局“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
国家文物局出台这样的规定并不奇怪。一方面,长时间“宅”在家里的公众积攒了较强的参观意愿,却无法成行,博物馆适时开展线上展览,可以很好把握住公众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支持。
在政策的支持下,许多博物馆都行动了起来。敦煌研究院就和腾讯联合推出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用户动动手指便可以360度探索全景数字洞窟;马蜂窝旅游与快手短视频联合推出“云游全球博物馆”系列,以直播形式带领观众游览全球著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国家文物局还指导抖音联合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
从效果来看,博物馆进行线上展览展示,实现了观众与博物馆的双赢。对于观众来说,坐在家里“参观”博物馆既避免了交叉感染,有利于保护个人健康,又丰富了“宅家”生活,可以了解传统历史文化。
对于博物馆来说,线上直播不仅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还为博物馆文创产品提供了新的营销渠道——2月23日,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国内八大博物馆集体上线淘宝直播,通过“实景直播+主播讲解+科普讲座+现场卖货”的形式,在线开馆迎客。如苏州博物馆的直播间,展示了以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为造型的抹茶曲奇饼干,以及文徵明手植藤种子,并且结合文物讲述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通过直播间可以直接下单。
再如山东寿光的黄金赌城娱乐蔬菜博物馆,在直播过程中,讲解员向大家科普了各种蔬菜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比如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蔬菜品种,莴苣、胡萝卜进入黄金赌城娱乐的时间等等。而直播同步出售栖霞红富士、沙窝萝卜、山东紫皮干蒜等蔬菜产品,不少产品在直播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卖完了。
总之,在疫情期间,博物馆直播是彻底地“火”了。甚至连“国际博物馆日”这样规模盛大的活动,都要采取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传播。不过,公众在为博物馆直播火爆进行点赞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把“火”还能烧多久?
直播要想“火”讲解先得“活”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博物馆直播为什么这么“火”。
这得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说说形式,虽然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最近几年才兴盛起来,但是对于博物馆来说,这项技术并不算陌生。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数字化转型,早已成为了博物馆行业的共识。2016年1月,故宫博物馆率先试水,在首都机场线上直播《韩熙载夜宴图》,吸引了大量群众观看,首开博物馆网络直播的先例。在此之后,各地方博物馆纷纷跟进。同年6月7日,重庆黄金赌城娱乐三峡博物馆推出以汉砖《讲学》为内容的“高考送祝福”直播节目,取得了网络获赞无数的效果。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馆虽然在疫情之前进行了直播试水,但并没有泛起多少水花。也就是说,过去的直播并没有给博物馆带来太大影响力。那为何在疫情期间,博物馆凭借直播却“一飞冲天”呢?答案就在于直播所呈现的内容有变化,相对于过往,这次内容可谓非常“活”。
一是表现形式的“活”。在“云游博物馆”活动中,许多博物馆表现形式堪称惊艳。除了直播之外,还有语音、图文乃至VR,给公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赢得了好评。以故宫博物院直播为例,直播中展示了故宫的诸多“玄机”,例如慈宁宫后殿屋檐下的横梁,彩画外框有“双W”形的纹路,这是故宫最高等级的宫殿才可以用的标志;那些故宫里盛水准备灭火的大缸之所以不会结冰,是因为垫缸的石头下方有玄机:冬天时可在下面放炭火保温,专业说法是“熏缸化冰”。网友纷纷留言:“原来还有这么多故事,长知识了!”也有网友表示:“等疫情过去,一定要再去一次!”
二是讲解内容的“活”。有专家指出,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是因为馆藏文物,而文物是“睡”在博物馆还是“活”起来,完全取决于博物馆管理者和讲解员。好的管理者会利用各种手段让博物馆全国闻名、世界闻名。同时,很多人有一种体会,即博识、幽默的讲解员与古板、知识贫乏的讲解员,给观众的体验是不同的。
令人欣喜的是,在各个博物馆进行直播时,有些讲解员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不按套路讲解,时常抖包袱、说段子,“金句”频出,让人印象深刻。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白雪松。诸如“碑林就是这么任性,让大夏石马这么珍贵的文物看厕所。”“李旦是六味‘帝皇’丸,家里六位皇帝,他本人也是妈妈武则天的贴心小秘书。”等“名句”,让很多网友对这家“深藏不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产生了兴趣,纷纷留言说等恢复开馆就要去参观,与此同时,相关拓片、字帖等商品销量也大幅提升。
用最先进的手段展示丰富的博物馆藏品,再加上一批幽默、风趣的馆员、讲解员能满足大批年轻人的需求,博物馆直播想不火都难。
线下观展线上直播谁更强
从目前来看,直播让博物馆尝到了不少甜头。许多博物馆也表示疫情结束以后将网络直播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地发展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如今博物馆直播已经无可挑剔,实际上,博物馆直播仍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缺乏专业直播团队。不可否认,在博物馆直播活动中,诞生了一些幽默风趣的讲解员,但是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这也非常容易理解。毕竟,网络直播的工作形态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而言,并非日常熟悉的工作形态。事实上,网络直播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除了正常的讲解之外,还要根据受众的互动,及时调整信息传递的节奏,包括语言的松弛度、信息的密集度、互动的引导方向等,这都是职业素养的考验。而博物馆工作人员,本身没有经过专业的媒体业务培训,对于信息敏感度把握还有欠缺,所以在网络直播中,往往会表现地“力不从心”。
再如,“即时互动”一直被视为直播的核心价值之一。但在不少观众眼中,在各大公开平台试水直播的博物馆,显然尚未完全适应。
以布达拉宫为例。3月1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了一场与全国网友互动交流的“云游世界屋脊的明珠”参观游览活动。为了完成这场重要的活动,布达拉宫直播的团队可谓下了不少功夫,不仅“设计了专门的脚本”,还在直播中插入“参观布达拉宫总共需要通过几道门”“经书是什么字体”等互动环节。
但是从效果来看,互动的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位曾经看过布达拉宫直播的网友指出,一方面网友的各种问题,正经的或者无厘头的,刷屏太多,主播基本没办法反馈;另一方面博物馆主播都是新手,大多只能照本宣科。结果直播就成了大家各说各的。
此外,大英博物馆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久前,这座蜚声海内外的博物馆曾经在快手上搞了一次直播,在主播讲解文物历史之时,快手“老铁”们快速刷“赞”,提问几乎完全被淹没,只有“何时把东西拿回来?”“咱一人一块钱买回来得了”这样的话不断被重复,观众的体验度非常差,许多人由于不堪忍受只得退出了直播间。
“互动对博物馆非常重要。”专家表示,观众喜欢听讲解员、专家讲,最重要的不是他们“怎么讲”,而是他们在讲解中如何解答观众提问。“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观众、网友的问题,博物馆方面应该看到社会的关切点,发现自身现有知识不足的点。在更多的提问中进一步审视历史,推动更深入的研究。这样的互动是良性的,应该鼓励。”
如果博物馆能够在保证质量、创新形式的前提下,加强主播队伍建设,增强及时互动能力,博物馆直播在疫情结束后才会继续保持活力,使“线上线下”混合成为博物馆的大势所趋。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