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文艺院团焕发活力 2010文艺大军硕果累累
2010年度文化产业大发展盘点(三)——演艺娱乐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为了使国有院团转制后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在改革过程当中还同时加强了演艺资源的整合,培育了一批大型骨干演艺集团,同时还积极培育现代的演艺流通市场。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实现了转企改制,也使转制以后的院团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转制以后的这200多家院团创作的新节目比转制前增加了2倍,演出场次增加了3倍。下一步国有院团改革的思路是,对歌舞、杂技、曲艺、地方戏曲等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国有文艺院团,要积极推进转企改制,争取取得更新的进展。 [详细]
在未来5年,文化部将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还将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发展文艺演出院线,覆盖主要城市演出场所,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 [详细]
以市场为主体 文艺大军硕果累累
2010年,文化部等部门几度召开演艺联盟的专项会议,而早在政策之前,由市场内需推动,各地区的剧院联盟力量已经诞生,一些项目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如今国内已经有了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等五大“演出联盟体”。他们在各自的区域范围里,整合资源、联手发力。然而,由于演艺节目推广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性,使得相比于院线制显得关系“松散”的联盟,并不能真正地打破条块分割、突破地区差异性。而共同投资制作剧目等“深度合作”的时代也尚未真正开始。
1.“市场主体”还是“内容为王”
作为市场最前沿的窗口,剧院联盟无疑有利于推出最受市场欢迎的项目。然而国内院团、剧院资源大多属于国有,其体制转变、生产和经营水平提升,都是联盟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上,被采访对象出现了既矛盾又统一的意见,但共同观点还是目前好的演艺项目太少,国内演艺品牌严重缺失。“无剧可营”,恐怕还是演艺联盟准备转型投身制作的一大原因。
北京一位剧院经理认为当前的文艺创作补贴机制有问题,长期以来只重文艺创作、不重剧场经营的财政资金投放方式,滋生了国有文艺院团为评奖而创作的怪风,也使得不少花了巨资建设的剧院要么闲置、要么只能靠出租场地或“三产”来维持低水平运转的状况。能够直面市场的剧目紧缺,国家应该把投向文艺院团的创作资金分出一些给剧院,还能起到降低票价、惠及观众、培育市场的作用。
“而目前相当多剧院仍属于国有,其究竟是否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权力,还是作为体制内单位,承担传播公共文化的公益责任,恐怕这种体制的转变、定性的明确,是政府部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该经理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各地的演出市场收入可能会出现缩水。除去金融危机的原因,恐怕演艺市场的培育还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