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董文颖:用老物件留住乡愁

2020年08月14日 11:14    来源:大众日报    陈巨慧 李福源

  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收藏了一万余件民俗老物件,43岁的馆长董文颖不仅能详细介绍每一个老物件的大小和功能,对其背后的故事也如数家珍。在他眼里,这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带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葱岁月,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或温馨或伤感的旧日时光。每一个老物件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段通连古今感情的有形载体。

  每一个老物件都是一条感情纽带

  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是董文颖于2016年投资800多万元设立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2500平方米。不大的空间里,按展品种类分成了10大展区,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老物件,大到马车、花轿,小到笄簪、首饰盒,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谈起收藏老物件的初衷,董文颖回忆说,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和奶奶的感情也格外深厚。奶奶去世后,董文颖悲痛异常,偷偷留下奶奶的一双鞋作为纪念。

  按鲁中地区的风俗,家里有人去世后,要在“五七”时把他所穿戴的衣物尽皆烧毁。家人对董文颖的行为非常不满,埋怨他私自留下奶奶的遗物。但董文颖却说,他非常庆幸当时留下了奶奶的一双鞋,也非常遗憾没有留下奶奶更多的东西。现在这双鞋成了他和奶奶之间唯一的念想,想念奶奶时,就拿出这双鞋来端详一番,往日的流年碎影就会一点一滴浮现出来,那种感觉特别温馨、美好。

  有鉴于此,董文颖又想到散落在民间的诸多老物件,每一个老物件都是一条感情的纽带,纽带的两端,不管是夫妻、父子,还是朋友、同事,总有浓浓的亲情融汇其间。如果把这些老物件搜集起来进行集中展览,再现几十年、几百年前老百姓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场景,不仅可以留下历史印痕,更能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和热情。于是,从2005年开始,董文颖开启了自己的老物件收藏之路。

  “很辛苦,也很幸运。”回忆起15年的收藏历程,董文颖感慨颇多。“那时,本地对于老物件的收藏还没太形成气候,算是给了我可乘之机。”有一次,董文颖看到一户人家的院墙外乱七八糟堆着一堆老家具,有的还比较结实,有些已经缺胳膊少腿儿,他和主人打探想买下来。主人说,这都是倒腾老屋收拾出来的,本来就想劈了烧柴,愿意要,200块钱拿走。董文颖看老两口生活也不宽裕,留下了600元,双方皆大欢喜。

  还有一次,在农村一个老太太那里发现了三个铝制的筷笼,董文颖和老太太商量要买走。老太太人很爽快:“买啥啊!都是扔了不要的,拿走吧!”董文颖硬是留下100块钱。后来找专家鉴定,三个筷笼制造年代均为清后期。

  锦隐民俗博物馆门外有一块沉重而硕大的磨盘,是旧时博山专门用来碾压陶瓷原料的。磨盘的所有者是一位老大爷,起初老人并不愿意出让,董文颖就三番五次地上门拜访。老人得知董文颖是想单纯地展览,而不是买卖后,当即表示愿意赠送给博物馆。这让董文颖很受震撼,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尚且有这样的意识,作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员,做好老物件的传承保护,更是义不容辞。

  收藏路上“交学费”

  虽在商场打拼多年,但与人交往中,董文颖给人的印象一向是热情朴实,商人惯有的精明与算计在他身上很少体现。收购的老物件,大多属于半收购半帮扶性质,遇有特别贫困的人家,还要额外留下一点钱。他的车后备厢里常年放着花生油和大米,逢有日子不太景气的人家,就留下一桶油、一袋大米,聊表心意。“都是苦日子过来的,所以对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感同身受,有些家庭条件确实不好,不帮帮他们,过不去心里这道坎。”董文颖说。

  几年工夫,董文颖在博山及周边几个地区小有名声,人们都知道有个姓董的老板特别仗义,都愿意把家中的老物件留给他,他的积累也日渐丰富起来。

  但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收藏市场也变得鱼龙混杂起来,以次充好、以假冒真、漫天要价等现象层出不穷。刚进入这个行业时,不知水深水浅,对文物鉴别也是一知半解的董文颖,没少费周折,更没少花冤枉钱。

  黑釉凸线纹瓷器是黄金赌城娱乐北方窑的一种代表性瓷器,在北宋时期便已经出现,器形有罐、瓶、碗、钵、壶等,主要以罐为主。这种罐,博山人统称线条罐。锦隐民俗博物馆里的线条罐,黑釉凸线纹装饰,釉色晶莹光亮,可鉴人影,其上线条纤细,凸线纹部分呈金黄色或黄褐色,黑黄分明,端庄厚重。董文颖说,所展出的60余个线条罐是从收藏的几百个罐里挑出的精品,剩余的线条罐,要么器型不正,要么小有残损,还有些是走眼收来的赝品。说着,董文颖打开其中一个仓库,指着一个货架说:“这些就是我这么多年来交的学费。”

  还有另一种“交学费”的情况。十几年前的一天,董文颖在一个山村老屋前偶然发现了一个大木轮。木轮和一堆柴混杂在一起,常年风吹日晒,轮毂已爆裂,二十余根木辐条也大多腐烂。经询问屋主得知,木轮是他们家马车上掉下来的,除木轮外,辕、轭、车篷都在,但都分散在弟兄几个家中。因是祖上留下的东西,扔了可惜,留着又占地方,所以几十年来就这样胡乱摆放着。董文颖挨家走访几兄弟,从混乱的屋角找出马车的其他配件。本来鸡肋样的东西,兄弟几个也没当回事,但看董文颖这样执着,他们反而端起态度,说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随便卖。董文颖一路加价,兄弟几个终于统一意见,但老大又临时加了条件,要董文颖把他家饭棚修葺一下。为了心仪的马车,董文颖咬咬牙同意了!

  入行时间一长,董文颖开始琢磨门道,以前到各地收购,都是开着车,西装革履的,有的人见到他这身装扮,往往会坐地起价,或者拿赝品来糊弄他。更有甚者,还有几人联合起来做局,让他往里面钻。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得改变收购方式。于是,后来再下乡,董文颖装束全变,身穿“老头衫”,脚蹬“地瓜干鞋”,骑着一辆破摩托。每到一地,高音喇叭一开,自己就坐等货物上门了。这一招效果奇好,不仅能收到大量珍品,且价格也比较合理公允。

  十几年沉浸其中,董文颖的收藏之路越走越宽,藏品也日渐丰富。锦隐民俗博物馆的铁铺实景展厅、生产生活用具厅、纺织用具厅、中医用具展厅、车辆运输厅以及算盘、民俗风景老照片和邮票专题陈列厅等10大展区的展品,仅仅是其全部收藏品中的极少一部分。

  不仅仅是记忆的传承

  锦隐民俗博物馆是博山区第一家以民俗为主题的民办博物馆。博物馆开馆以后,一直是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老物件,董文颖每年都会举办“民俗文化”专题展、“红色文化”专题展,并专门制作展板进入校园,为孩子们讲解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而这所有开支,均由他一人承担,每年费用都在50万元以上。

  充沛的藏品、严格的管理、热情的服务,使锦隐民俗博物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参观人员也越来越多。从开馆到现在,锦隐民俗博物馆先后接待游客达8万余人次,其中接待中小学生5.2万余人次,接待社会团体270余次,接待国际友人200余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客座教授特里·沃尔特斯先生来到淄博,特别点名一定要到锦隐民俗博物馆看看。他说:“看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感到非常震撼。董先生20多年致力于民间收藏,为黄金赌城娱乐民俗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锦隐民俗博物馆的日益规范,董文颖也对它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他说:“老物件的收藏展览,不仅仅是记忆的传承,更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资源的弘扬。馆内每一件藏品,都闪烁着人类进化的熠熠光辉,都是鲁中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的实物见证,它们从不同领域和侧面真实地映照了当时社会的本来面貌。这些藏品,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更是以点带面,辐射整个民族的生产情况、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等,其历史价值凝重深厚,值得下大气力挖掘保护。”

  董文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变得沉重起来。同这些老物件的社会价值相比,一个博物馆的容量和宣传效果显然远远不够。于是,他又购置了一辆大货车,拉着这些平日“养在深闺”的老物件四处巡展,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每次巡展,从挑选、装载、运输到布置、讲解,董文颖都是亲力亲为。一次巡展下来,所耗资金不说,身体也往往筋疲力尽,但他却乐此不疲。妻子一向深明大义,但对他这种赔钱赚吆喝的行为也十分不解,问他图啥,董文颖的回答倒也干脆:“啥也不图,就图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值得宣传、应该宣传。”

  2019年,博山四十亩地小学想搞个校内民俗展览馆,找到董文颖商量。董文颖当即表态:“想要啥,要多少,随便挑。”挑好以后,董文颖包揽了所有的后续工作,从老物件的运输配送,到展览馆的设计布展,全部由他承担。短短一个半月时间,一间面积300平方米、展陈1700余件的民俗展览馆完成。为保证展览效果,董文颖向学校表态,所有展品半年一换,所有费用全部由自己承担,不花学校一分钱。

  校内民俗展览馆对外开放后,博山四十亩地小学的师生好评如潮,其他学校也纷纷与四十亩地小学联系对接,希望组织师生前去参观。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听着他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董文颖笑得特别开心,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老物件作为乡土记忆的一部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重要载体。在忙着打理生意的同时,董文颖继续着他所热爱的老物件收藏。在他看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让大家记得住乡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董文颖:用老物件留住乡愁

2020-08-14 11:14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